十一國風國潮復古熱 先有都江堰、纔有天府之國

十一國風國潮復古熱,先有都江堰,纔有天府之國。(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5日報導,今年大陸十一出現「國風國潮熱」,有座城市,因水而興、因堰而起。城與堰,相得益彰,這就是四川成都都江堰。在世界水利史上,都江堰以無壩引水獨特設計,歷經2280年風雨洗禮,至今巍然屹立,滋養着廣袤成都平原成爲天府之國,並帶來青城山道教文化發展與繁榮。

都江堰市,位於岷江出山口處,與彭州市、汶川縣等地相連。不僅是中國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更坐擁青城山、都江堰、大貓熊棲息地的「三遺」城市殊榮。

1988年更名之前,都江堰市名爲灌縣。這是座因堰而起、因水而興的城市,不僅見證岷江的狂野與溫順,也見證人類智慧如何與自然力量和諧共生。

都江堰不僅是世界唯一留存兩千多年的水利工程,更被喻爲「世界水利文化鼻祖」。如同一座歷史豐碑,屹立在成都平原西北邊緣,見證這片土地從荒蕪到繁華滄桑鉅變。

被都江堰馴服的岷江,是長江上游一條較大支流,發源於川西高原雪山之巔,海拔比成都城高270多米。每當山洪暴發,江水奔騰而下,攜沙石巨浪一路翻卷、咆哮,撞擊羣山,從灌縣進入成都平原。由於河道狹窄,古時常引發洪災。而灌縣岷江東岸的玉壘山又阻礙江水東流,造成東旱西澇。因此,兩千多年前的成都平原是「江水初蕩潏,蜀人幾爲魚」,時而大旱,赤地千里,顆粒無收。

直至西元前256年,《華陽國志》記載: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率衆修建這座偉大水利工程。李冰總結提煉歷史上岷江治理經驗,最終把治水目標鎖定在鑿山引水這一艱鉅工程。透過多年努力和堅持,李冰帶領成都人民鑿開玉壘山,開出了寶瓶口,構建了分水魚嘴和飛沙堰,形成了既有分工又有相互配合的都江堰渠首「三大主體工程」。

例如「魚嘴」,其全稱是魚嘴分水堤,將洶涌的岷江一分爲二,分成內江和外江,它能夠根據水流量,按比例實現分流。自此,成都平原實現「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的灌溉和防洪體系,開啓了名副其實的「天府之國」。

都江堰建成,不僅解決成都平原洪澇和乾旱問題,更使得這片土地變得肥沃富饒,成爲中國歷史上著名農業區。

都江堰偉大之處,不僅在於已持續運行2280年,更在於仍發揮重要作用。時至今日,都江堰灌區灌溉面積仍穩居中國大型灌區第一,成爲具有農業灌溉、防洪、供水、發電、養殖、旅遊、生態環保等多重綜合服務功能的水利工程。不僅是四川省糧食安全、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更是中華民族智慧和勇氣象徵。

李冰父子當年修建這一浩大工程時,憑藉對自然規律深刻理解和應用,創造出人類歷史奇蹟。都江堰蘊含「問水之道」,不僅是一項水利工程的技術成就,更是對自然的敬畏和對人的深情厚誼。

餘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寫道:「要看水,萬不可忘了都江堰。」這座因水而生、因水而興的城市,不僅承載着厚重的歷史文化意義,更展現出無限生機與活力。在現代化節奏中,都江堰這個「超級IP」更推動當地文化旅遊、生態農業、科技創新等多元化產業發展,展現新時代城市魅力。

「東流不盡秦時水,潤澤天府兩千年。」如今都江堰,不僅是水利工程,更是充滿活力和希望的城市。用自己方式訴說着千年故事,用自己行動詮釋未來期許。這裡可感受到古人智慧匠心獨運,更能感受李冰父子那種堅守和堅韌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