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中國第一個會彈鋼琴的人是康熙
想看古董鋼琴不用去鼓浪嶼了。成都也有了自己的“鋼琴博物館”。在雙流,一個近8000平方米的音樂博物館——成都芯智慧音樂博物館,最近悄然開業。
博物館位於雙流區芯谷產業園區內。你沒看錯,就是發展電子信息產業、聚焦“芯屏端網”的芯谷產業園。園區都是寫字樓,“班味”濃厚,似乎和藝術不搭界,但博物館卻實實在在開在這裡。
四層樓的展廳裡,陳列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古董鋼琴及其他樂器300餘件:數噸重的管風琴、兩百多年前的皇室鎏金鋼琴、德國超級雙子星鋼琴、科幻感十足的飛機鋼琴,以及新中國第一臺鋼琴,應有盡有。這些樂器,在3D影像、全息劇場、數字場景等科技手段的加持下,閃耀着夢幻般的光芒。
館長葉浩說,許多人最初都以爲這可能是一個“小攤攤”,沒想到來了以後大爲震撼。開業幾個月來,在比較“低調”的情況下,已接待觀衆近萬人次,“有人甚至來了八九次”。
今天,我們就來打探一番。
01/
“亮瞎雙眼”
那些傳世樂器
展覽從二樓開始。展廳入口的牆上,投影出一段名人名言:“鋼琴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樂器發明,它對音樂的重要性,猶如印刷之於詩歌。”——喬治·伯納德·蕭。
看完這句話,一臺金燦燦的鋼琴就出現在眼前。這是一臺來自法國的鋼琴。琴身裝飾着用黃金打造的花紋,典型的洛可可風格,反映出當時社會的享樂奢華及愛慾與文明交織的風氣。此琴曾收藏於凡爾賽宮,被瑪麗·安託瓦內特王后使用過。
·鎏金鋼琴,產地法國
講解員小孔介紹,這臺鋼琴採用了鎏金工藝,可以讓造型更精美,更持久。“在我們館裡看到的鋼琴的金色部分,基本上都是黃金。”確實有點“凡爾賽”了。
在展廳中央,有一架銀色的德國超級雙子星鋼琴,它由兩臺“連體鋼琴”組成,被譽爲“鋼琴界的勞斯萊斯”,價值高達千萬元,是世界上唯一可供 4人8手聯彈的鋼琴。雙子星鋼琴全世界只有兩架,另一架收藏在土耳其一個石油大亨家裡。
·德國超級雙子星鋼琴
這樣一個龐然大物,不知什麼場合才配用得上它。據說,2010年,它曾代表德國參加了上海世博會。“這架鋼琴的品牌叫‘戈特里安·史坦威’,和著名的施坦威鋼琴源出一家。1865年,品牌創建者史坦威離開德國到美國發展,於是有了聞名世界的施坦威鋼琴。”
一臺琴身小巧,光可鑑人的鋼琴吸引了我。小孔說,這是一臺金絲楠木製作的琴,能在光線下發出絲綢一般的光澤。它的琴蓋設計也很獨特,是滑蓋的,能更好地保護象牙鍵盤。我在想,滑蓋手機的設計靈感是不是來自這裡?
·傑西·法蘭西立式鋼琴,1948年產於美國
·蘇福利托狗洞鋼琴,產於法國巴黎。狗洞鋼琴出現於19世紀30年代前後,是鋼琴設計適應居家環境的產物
這些鋼琴都造型華麗,但取名卻有點隨意。比如這臺“狗洞鋼琴”。真的是“爲狗爬出的洞敞開着”那個狗洞——鋼琴下方專門爲寵物狗留了一個洞。
“因爲當時有錢有閒的人都養寵物,所以纔有這樣的設計。可以看出,它的體量變小,講究實用性,說明鋼琴從皇室宮廷進入了市民家庭,也說明鋼琴市場的活躍,那時就可以定製樣式了。”小孔介紹。
·產於1755年的管風琴
在博物館一樓,還有一個巨無霸,高4.8米、重2噸的管風琴。這臺產於1755 年的管風琴,從美國教堂收購而來,郵費花了20萬元,運輸將近2個月。鍵盤由象牙和烏木構成,一共有約1.2萬個零件,聲量宏大。但目前不能發聲,因爲被“限高”了——大廳層高不夠,管風琴只組裝了4.2米。
最酷的是一架飛機鋼琴。銀色機翼,超薄機身,像一架戰鬥機。這是一臺概念鋼琴,2013年由德國門德爾鬆公司純手工打造。看到這架鋼琴,彷彿置身於未來世界。
·手工定製的概念鋼琴——飛機鋼琴
走在博物館裡,看着一排排樂器,像在檢閱一支部隊。當你走過三角鋼琴、方形鋼琴、立式鋼琴,來到飛機鋼琴前時,音樂史上那些美妙的故事就在琴聲中流過了。
02/
“康熙來了”
天才們的故事
展廳裡有一張海報,是2000年紀念千禧年發行的一張紀念郵票合集,記錄了1700年至1750年間的一些大事件。其中第一排第二張郵票是中國清朝的康熙皇帝。“康熙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學會彈鋼琴的人。”聽到這個介紹,我驚訝到了。
其實早在明朝,中國人就接觸到西洋樂器了。明朝萬曆年間,利瑪竇將西洋樂器傳入中國,萬曆皇帝對“奇技淫巧”不感興趣。但康熙不一樣,他好奇心重。1673年,葡萄牙傳教士徐日升成爲康熙的音樂老師,教授西方樂理和古鋼琴。幾年後,康熙就可以演奏古鋼琴了。
·2000年紀念千禧年發行一張紀念郵票合集,一排左二爲康熙皇帝
據康熙寵臣高士奇《蓬山密記》記載:“四月十八日召至淵鑑齋,閒談許久,說及律呂如何,探討頗得其要。有內造西洋鐵絲琴,弦一百廿根,上親撫普庵咒一曲。”
文中所說的西洋鐵絲琴,就是古鋼琴。康熙能用古鋼琴演奏中國古曲《普庵咒》,可見是相當流利了。而那時候,音樂神童莫扎特還沒出生呢。
郵票第五排右一爲發表《十二平均律鍵盤曲集》的巴赫。“律學”研究是西方音樂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涉及到數學、聲學、音樂學……以律制命名的音樂作品,最著名的就是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鍵盤作品集》了。
·豎式立琴,1850年,產於德國
巴赫以24個大小調來寫作,證明在十二平均律中,獨奏樂器並不需要複雜的轉調,且在不需重新調律的情況下,能進行24個大小調演奏。影響了此後200年的西方音樂史。巴赫的作品集,又拓展了一些“無用的知識”,但更有意思的是,它與一個鮮爲人知的明朝人有關。
朱載堉(yù),相信很多人都不認識,他是明代律學家、歷學家、音樂家,明太祖九世孫。萬曆12年(1584年),朱載堉推算出勻律音階的音程可以取爲2的12次方根(即十二平均律),比歐洲人提前了數十年。並造出世界上第一架定音樂器——弦準。
這一發現徹底解決了困擾人們千年的難題,是音樂史上的重大事件。現代樂器的製造都是用十二平均律來定音的。雖然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巴赫讀過朱載堉的理論,但可以猜想——
十二平均律理論被傳教士帶到西方(《利瑪竇札記》和書信都提到過朱載堉),並以此爲基礎,革新了現代西方音樂理論,巴赫就是集大成者。沒想到一張小小的郵票竟透露出如此多信息。
牆上有肖邦和李斯特的介紹,全息投影把天才音樂家的故事演繹出來,蕩氣迴腸。19歲的肖邦參加革命失敗,逃往巴黎,遇到李斯特,二人一見如故。音樂會上,李斯特讓肖邦作爲自己的“替身”演出,一曲終了,肖邦一夜成名。
·全息投影演繹音樂家的故事
1849年,39歲的肖邦在巴黎去世。彌留之際,請求把他的心臟帶波蘭。現在,肖邦的心臟安放在華沙聖十字教堂的一根柱子裡,上面刻着一句話:“至愛所在,心之所在。”
音樂家的故事絲毫不亞於那些王侯將相,甚至更加波瀾壯闊,激動人心。逛完博物館,準備把李斯特、肖邦等人的作品下入手機中。
03/
“小滿哲學”
尋找最大公約數
館長葉浩說,這幾天他在想幾句話,一句是:音樂是世界和平的最大的公約數。“音樂一響起,就產生了共鳴。公約數是很重要的。地球上有的地方爲什麼有戰爭,就是沒有‘最大的公約數’。”
另一句是:音樂是探索未知世界的工具。“科技是對已知世界探索的一種結果,比如飛機大炮等等,對未知的探索靠什麼?音樂!”
·方形鋼琴
·手搖琴
有觀衆反饋,博物館的解說文字太小了,看不清。葉浩認爲,不必全部都看清。這種觀點源自他的“小滿哲學”——任何事物,不能太完美。
“中國的文化也講究‘小滿’。沒有完美無缺的人,太完美了也不一定是好事。所以,有些解說文字的設計就是可有可無,讓觀衆有更多的遐想空間。”
葉浩是四川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專業科班出身,後來做鋼琴培訓,又攻讀了哲學博士學位,但他的收藏家之路,卻是從“倒賣”開始的。
“哈哈哈,買了就賣,最早就是這種心態。所以沒有誰很偉大,你的修養、智慧,都是在有了一定的社會閱歷之後,慢慢形成的。”
葉浩總結,搞收藏會經歷幾個階段:最初是買賣,其次是興趣,再次是專家,最後是貴族。一個人做一件事,做9年以上就是專家,但成爲貴族卻要用一生。“讓所有人成爲精神貴族,是我的夢想,也是我跟老婆最大的公約數。”
現在,鋼琴培訓的熱度有所下降。葉浩早注意到這個趨勢,認爲很正常,沒有什麼永垂不朽,潮流一定會從一種形式轉向另一種形式。當年他趕上了風口,現在他覺得風口仍然在,那就是:藝術與科技的相遇。
“藝術與科技在山巔邂逅,他們的共同基礎是創造力。”所以,成都芯智慧音樂博物館開在一個電子信息產業園區裡,就不足爲奇了。
·成都芯智慧音樂博物館館長葉浩在演奏
葉浩樂於和觀衆交流。參觀結束,在音樂廳裡,他說要爲我們演奏一曲,大家拍手叫好。他掀開施坦威鋼琴的琴蓋,問大家喜歡聽什麼歌?
可能幸福來得太突然,一時不知道點什麼歌。於是,他自弾自唱了一首《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琴聲綿渺,歌聲渾厚。
畢竟是專業的。
● ● ●
編輯丨Rain
未標註圖源丨Rain、成都芯智慧音樂博物館
CONTACTS
找到小都
微信公衆號丨YOU成都視頻號丨新浪微博丨APP
YOU成都小程序丨YOU在場小程序丨YOU成都抖音
今日頭條丨一直播
合作添加微信號
YOUCHENGDUDU
· 歡迎把小都分享給更多的朋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