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官員:氣候變化與老齡化疊加威脅全球健康,中國空氣治理有顯著進展

氣候變化已經不再是一個遙遠的、影響下一代人的健康議題。今天出生的每一個孩子,全球每個國家和地區居民的健康都面臨與氣候變化相關的健康風險,而且這些風險正因全球人口規模變化和老齡化趨勢加深而放大。

世界衛生組織(WHO)總部環境、氣候變化與健康司司長瑪麗亞·內拉(Maria Neira)近日接受第一財經等媒體採訪時,表達了上述觀點。

瑪麗亞認爲,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如龍捲風、洪水等自然災害)和熱浪事件發生頻次增加,這二者對全球人口健康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以熱浪爲例,它不僅增加水和病媒疾病傳播風險,加劇心肺疾病發病概率,對人的精神和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還會造成農作物受損,甚至導致全球一些區域人口流離失所。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COP29)將於2024年11月11日至22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舉辦。去年,COP28主席國阿聯酋與世界衛生組織等多方共同發起了首次在COP上舉辦的“健康日”(Health Day),將氣候與健康的議題提升到了全球氣候行動的核心位置。

據瑪麗亞透露,今年COP29將延續開展“健康日”活動,並將推動“更加雄心勃勃”的氣候適應和干預舉措,宣佈成立由近5年COP主席國(英國、埃及、迪拜阿聯酋、阿塞拜疆、巴西)組成的聯盟,該聯盟將確保“健康”始終作爲每年國家間氣候談判的優先議程。

她還表示,今年COP大會期間,WHO還將發佈一份報告,提供更多有關氣候變化威脅人類健康的循證證據,以呼籲各國政府及其他利益攸關方對當前的氣候與健康危機採取政策變革。

各國應該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瑪麗亞認爲,這可以用兩個詞彙予以概況:減緩(mitigation)和適應(adaptation)。

“減緩”意味着需要干預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包括使用清潔能源,減少化石燃料燃燒,改變農作物生產、工業生產方式和廢棄物管理方法等。

“空氣污染和氣候變化相當於是一個硬幣的正反兩面。換句話說,以化石燃料燃燒爲代表的空氣污染,導致了75%左右的氣候變化,這帶來嚴重的健康危機。全球每年有700萬的過早死亡與空氣污染相關疾病有關。”瑪麗亞說。

瑪麗亞表示,近些年,中國空氣治理取得了非常顯著的進展。同時,中國在清潔能源轉型等科技創新領域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

至於 “適應”,瑪麗亞認爲,意味着各國需要建立起一個“更有韌性、更能適應氣候變化的衛生健康體系”,重點提高對高溫天氣和重點疾病的監測和早期預警能力。

“伴隨全球人口老齡化加深,城市裡有越來越多的獨居老人,他們是熱浪等極端天氣來襲時的高風險人羣。”瑪麗亞認爲,氣候變化與老齡化正疊加威脅着老年人等脆弱人口健康。

數據顯示,中國是氣候變化敏感區之一,增溫速率高於同期全球平均水平。從1990年至2019年,中國與高溫相關的死亡人數增加了4倍。

一篇由中疾控和復旦大學研究人員近期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上的研究文章進一步預測分析稱,僅考慮氣候變化和人口規模變化的情景下,到2090年代,我國複合熱浪相關的死亡可能增加4到7.6倍;若考慮人口老齡化趨勢,所有類型的熱浪負擔均將進一步增加,且氣候變暖與老齡化的共同作用大於兩者單獨影響的總和。

9月中旬,國家疾控局會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生態環境部等12部門印發了《國家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行動方案(2024—2030年)》(下稱“行動方案”)。瑪麗亞認爲,“這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及時的”。

行動方案着重提出了針對重點地區和脆弱人羣的干預措施。包括強化氣候變化健康風險、脆弱性和適應能力動態評估。開展重點區域及重點脆弱人羣適應氣候變化能力評估,制定適應能力提升計劃等。

瑪麗亞表示,“有氣候韌性的衛生健康體系”還應該對衛生人力資源進行更好的培訓,支持衛生基礎設施朝着更清潔、更可靠的方向發展。

在她看來,中國在後續落地該行動方案時,一方面應該完善這樣一個韌性的衛生健康體系;另一方面,應該推動衛生部門和能源、交通、環境等部門之間的合作和信息共享,將“健康”的理念融入韌性城市的建設中,增加城市綠化空間,爲衛生健康領域爭取到更多的資源和投入。

瑪麗亞同時提出期待:希望中國可以考慮加入由WHO牽頭搭建的“氣候與健康變革行動聯盟”(ATACH),進一步推動將氣候變化與健康的相關指標納入國家發展規劃,在該領域發揮更加關鍵的領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