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詩級救市!非常時期,非常信號

文|凱風

傳聞已久的“史詩級救市”,終於落地。

近日,央行、金融監管總局及住建部連發多條新政,拉開樓市大寬鬆的序幕。

1、無論限購城市還是非限購城市,首套商業房貸首付比例一律調整爲首套不低於20%,二套不低於30%。

2、二套住房利率下限爲lpr+20個基點,而首套房貸利率最低可達到LPR-20個基點。

3、存量首套房貸,可向金融機構申請新發放貸款置換,利率自行協商,最低不得低於原貸款發放時所在城市首套利率下限。

4、推動落實購買首套房貸款“認房不用認貸”政策措施,廣州深圳兩大一線城市已經率先響應。

這意味着,除了限購之外,圍繞在房地產上的諸多限制都開始瓦解,樓市迎來自2008年和2014年以來的又一次大鬆綁。

與前兩次相比,這一次堪稱“史詩級”,影響究竟有多大?

01

這一次政策鬆綁幾乎覆蓋了所有城市,連歷來調控最爲堅挺的一線城市也不例外。

過去幾年,雖然樓市政策多有波動,但幾乎都是三四線城市在拼命鬆綁,二線城市不斷試探,只有一線城市巋然不動。

這一次,無論是降低首付,還是取消“認房又認貸”,都覆蓋了幾乎所有城市,廣深兩大一線城市更是率先打響第一槍。

這在過去相當少見。

要知道,四大一線城市,無論房價還是房價收入比都冠絕全國,也是投資炒房熱度最高的地方,向來被認爲是樓市調控的風向標。

在七八年前那波“漲價去庫存”中,幾乎所有城市都取消了限購,只有北上廣深巋然不動;

而在2016年開啓的史上最嚴調控中,又是北上廣深率先加碼,樓市之嚴同樣冠絕全國。

然而,這一次,樓市鬆綁,不再區分限購城市和非限購城市,也不再將四大一線城市單獨嚴格對待,政策信號可想而知。

當然,頂層設計只是提供一個政策下限,至於各大城市在“因城施策”時如何抉擇,仍舊存在彈性空間。

但在如今的樓市環境下,連炒房熱情最高的深圳都出現罕見大幅回落,各地會怎麼做,不難猜測。

從廣深率先落地”認房不認貸”,就可見一斑。

02

降低存量房貸利率,爲15年來首次,這是難得的讓利於民。

根據業內估計,存量首套房貸調整,平均降幅大約爲0.8個百分點,或將影響超過4000萬購房者,涉及上億居民,百萬房貸每年最高有望節省5000元利息。

值得注意的是,降低存量房貸,並非來者有份,也不是一竿子到底,而是存在一定限制。

一方面,存量房貸調整侷限在“首套”,二套及多套不在其列,輻射面相對有限。

另一方面,存量房貸只能下探到“當時所在城市的政策利率下限”,而不是如今4%乃至更低的利率。

換言之,如果當時最低政策利率是4.9%,銀行放貸時多了1%(100個基點)的加點,現在能降低的也只是1%的“溢價”,而難以一步到位如今的4%左右。

即使如此,這也是難得的讓利之舉。

要知道,自從1998年住房市場化改革以來,房貸就是銀行最穩定也是最優質的資產,其利差更是銀行重要的利潤來源之一。

目前,全國個人住房貸款餘額高達38.6萬億元,只是降低1個點的利率,就足以影響銀行數千億元的利息收入。

因此,降低存量房貸利率,相當於銀行主動割肉讓利,談何容易?

在過去20多年,只有2008年金融危機時,銀行一度將存量房貸利率從85折降到7折,此後再無類似動作。

這一次,降低存量房貸利率,爲何最後得以成行?

03

答案很簡單,逼出來的。

一個原因是,前幾年房貸利率實在太高了,成了整個社會的難以承受之重。

前兩年實際房貸利率最高一度超過6%,而如今房貸利率最低已經到了4%以下,利差之大可見一斑。

如此之高的房貸,在經濟狂飆突進之際尚不構成壓力,在投資收益高企的時代也不算什麼事。

但在如今的大環境下,想拿到4個點的投資收益率都十分困難,連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都不到2.5%,誰能接受5%乃至6%的房貸利率?

利率是資金的成本。因此,最近兩年提前還貸的比比皆是,幾乎所有人都視“加槓桿”爲畏途,減少負債幾乎成了新的全面共識。

對於銀行來說,與其任由井噴的提前還貸造成大量的利潤損失,還不如主動讓利,留住優質客戶,也博得一個“讓利於民”的聲名。

另一個原因是,在部分銀行的利潤盤子與刺激消費的大局之間,孰輕孰重,可謂一目瞭然。

站在銀行的立場,沒有任何一家銀行願意主動降低存量房貸,這也是主管部門多次吹風而銀行依舊巋然不動的原因所在。

然而,經濟在曲折中前進,拼經濟的迫切性一日甚過一日,剩下的時間越來越少,由不得銀行在漫長的博弈中拖沓。

04

除了限購之外,其他調控政策都開始逐步鬆綁。

衆所周知,樓市調控擁有五大核心工具:一是限購,二是限貸,三是限售,四是限價,五是房地產稅。

在政策工具箱中,房地產稅主要管理的是預期,雖然一直未能落地,但作爲懸在炒房客頭頂最大的一把利劍,其效果不容低估。

當然,房地產稅雖然是大勢所趨,遲早都會落地,但也要顧及對經濟及樓市大環境的衝擊,不會貿然上馬。

與之對比,有樓市“四限”政策之稱的限購、限貸、限售、限價,幾乎都已出現實質性鬆動,在不同城市完成了不同側面的突破。

日前,浙江省嘉興市宣佈取消行政限制性措施,不再限制購房套數,所有商品住房(含原限售房屋)不再限制轉讓。

這意味着嘉興打響了取消限購、限售的第一槍,或將有更多城市跟進。

而信貸是樓市的七寸,但限貸力度,今時早已不同往日。

無論是降低首付,還是下調二套房貸利率,抑或取消“認房又認貸”,都意味着樓市加槓桿的大門正在敞開。

對於限購,在嘉興之外,雖說沒有一個超大特大城市敢於直接宣稱廢除,但在很多地方基本上名存實亡。

究其原因,限購以戶籍作爲門檻,而幾乎所有弱二線及三四線城市都已實現“零門檻落戶”,限購可謂大門洞開。

即使是在戶籍門檻相對森嚴的一線城市,以搶人之名出臺的各種購房紅利也是屢見不鮮。

05

史詩級救市來了,歷史會否重複上演?

這種場景,讓人想起2008年和2014年。

前一次是金融危機餘波衝擊,“四萬億大投資”就足以力挽狂瀾,2009年-2011年全國樓市出現了普漲浪潮。

最後一次是高庫存之困,樓市承壓之大遠大於2008年,所以政策力度也是前所未有之大。

先是5次降準+5次降息,徹底鬆綁了銀根,再加上史無前例的漲價去庫存+棚改貨幣化的組合拳,最終帶動全國最大的一輪普漲潮。

這一次,史詩級救市,能否讓歷史重複上演?

就在不久前,重要會議做出了“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的判斷。

供求關係之變,說到底是我國房地產市場早已不再是短缺模式,除了個別超大特大城市外,大多數地市都已飽和乃至過剩。

而作爲房地產最終上漲動力的三大基本面——經濟、人口、城鎮化,也在面臨轉折點。

房地產從“黃金時代”到“白銀時代”再到“黑鐵時代”,也幾乎成爲全民共識。

回到當下,這幾年的市場波折,徹底重塑了預期,無論是居民收入的預期,還是房價走勢的預期,都與過去大相徑庭。

所以,即使救市堪稱史詩級,也難以複製“一鬆綁就集體上漲”的歷史,房地產很難再簡單回到過去。

當然,無論市場如何風雲變幻,房地產仍舊是舉足輕重的支柱產業,房產仍舊是許多家庭最大的財富構成,房貸仍舊是最多家庭最大的債務來源……

這就決定了房地產不能輕易“硬着陸”,更不能任其風險蔓延。

全民炒房潮大概率難以重現,但一個穩定的房地產市場,仍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