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騾子是馬,來B站影視區遛一遛
《從21世紀安全撤離》本週末正式上映了,這是國內實拍電影中相當少見的具有濃烈二次元質感的影片,而B站則順理成章地成爲了該片愛好者的大本營。
在映前長達兩週左右的點映週期裡,它已經被包括三代鹿人、小片片說大片、軒邈Elias、迷影至下Filmlast等等在內的無數B站影視區知名UP主強烈推薦。
不只有深度解讀,還有UP主說觀後感的時候模仿影片語無倫次的“吃菌子”風;有UP主純手工自制了影片中的“身高差螺旋槳”;有UP主用《快樂星球》的框架重新組合了影片中的主角團三人。
這就是B站,它總是畫風最獨特的那個,真實和多元是它最大的魅力。被認爲不好的作品會被花樣吐槽,可一但獲得青睞,就會有無數自來水,從混剪、解讀甚至鬼畜,全方位寵愛。而能在B站影視區佔有一席之地的作品,通常都不會讓人失望。
這也讓越來越多的B站用戶習慣在觀看影視作品之前,先打開B站觀察一下大家的口碑。一個略顯突破既有認知的事實是,許多業內的從業者或許以爲這樣“真實”的生態不利於營銷工作的開展,但據相關人士透露,B站上電影相關的對外合作,數量和收入上一直是倍數增長的。
對於如今的觀衆和影視宣發行業來說,“行活兒失去吸引力”是普遍痛點,觀衆樂於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作品與觀衆找到真正契合點,才能給影視作品內容注入生命力,有機會把口碑發酵到圈層之外。
從今年上半年的一些案例中,不難發現,B站影視區這類風格化混剪、深度解讀等內容,已經逐漸成爲影視作品熱度發酵裡必要的配置。它們適合長跑,適合質量過硬經得起解讀推敲的作品進一步放大自己的內容優勢,更是作品與這一代年輕人有效溝通的方式。
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今年引起公衆關注的影視作品,背後基本都有B站影視區留下的痕跡。
暑期檔到目前爲止票房最高的,被視作救市之作的《抓娃娃》《默殺》等,其實都是有很多解讀空間的一類電影,在B站有不少深度解析視頻登上熱門。
比如UP主老片覆盤半隻貓解讀《默殺》,將電影按時間線重新梳理,用正敘邏輯把所有回憶、蒙太奇都捋清楚,並且給予影片結局多重視角的解讀。不少觀衆沿着UP主解讀的方向在評論區繼續補充,激發了用戶的討論欲。視頻共收穫了630多萬播放量,還入選了B站的每週必看。
《抓娃娃》雖然吸引觀衆的是沈騰馬麗,但該作並非過去那些單純的爆笑喜劇,而是有許多諷刺、隱喻埋藏其中的,不少人甚至將其稱作“驚悚片”,有大量空間可供UP主解讀。
UP主陳家出了個秀才將影片中的彩蛋一一細數,Claire的編輯室將片中葬禮等精彩橋段進行逐幀隱喻解讀,這讓不少在影院只關注到笑聲的觀衆可以有機會重新審視這部電影,並進一步發酵二次口碑。
還有上半年劇集市場的爆款《新生》。作爲短劇集,其實它在播出期內進行口碑和熱度的發酵難度很大,加上它在播出前本身熱度並不高,連導演申奧自己都說,“我們本來想在陰暗的角落悄悄地播出去,嘗試新穎的方式捕捉對口的觀衆就夠了,數據上的野心很小。”
但劉嗶電影、小片片說大片、開心嘴炮等一衆UP主的接力推薦和硬核解讀給它帶來了很多觀衆,就像一場“生死時速”,硬生生把它拉上了上半年爆款劇的行列中。在播出期間,就有UP主黃花梨罐頭緊隨播出時間狂“肝”分集劇情解說。
除此之外,二創混剪是B站對影視作品加成中最不能忽略的一步,它其實比雜談類視頻有更高的創作門檻,不是哪個平臺想做就能做得好的。它既需要創作者在技術上有出色的剪輯能力,更需要創作者在思維觀念上,有能將看似無關的和諧元素重新排列組合到一起的能力。
而上半年另一部爆款劇《墨雨雲間》在B站同樣大火,劇中充當反派的長公主,在剪輯視頻裡可是絕對的熱度擔當。長公主的高燃混剪,同樣收穫了超百萬的播放量。不少UP主產的“糧”還被搬運到站外向路人推薦,UP主的二次創作儼然已經成爲了影視作品新的血肉。
發現了嗎?B站的內容效應不只是作用於熱度發酵,甚至某種程度上是對作品內容的進一步豐富,延長內容生命力,幫助內容產生長尾效應。《新生》《墨雨雲間》等劇集,即便播出期結束之後,依然在平臺保有居高不下的播放量。
除了這些熱度靠前的頭部作品之外,口碑過硬的“小衆佳作”在B站也能收穫可觀的自來水效應。上半年口碑位居前列的《落凡塵》《走走停停》《我的阿勒泰》,在B站影視區都有不少UP主力薦,彈幕和評論互動佔比都相當高。
不好看的作品當然也會在B站收穫相應的吐槽,但吐槽式的內容其實全網每個平臺都有,區別在於它是單純的情緒輸出還是有理有據的深度討論。觀衆遠比想象中清醒,他們或許會被一時情緒左右,但真正能撬動他們的,只有打動他們的內容。
這幾年,降本增效的大風颳來,影視行業上下游都在思考一個問題,觀衆究竟喜歡什麼樣的影視作品?
這一點在電影行業尤爲嚴重,過去行之有效的IP大片現在都無法拉動觀衆走進影院。在這一點上,甚至不能盲目怪罪影視作品本身的質量不行,因爲大多數觀衆都並沒有看過作品本身,一小部分看過的觀衆也很難掀起足夠聲量的社交口碑。
暑期檔目前未及去年一半
短視頻曾經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短暫地成爲過救命稻草,但全行業蜂擁而上之後,後端的營銷從業者發現成本正在水漲船高,前端的觀衆也發現“對着屏幕大喊好看”的情緒化、碎片化的視頻並不值得信賴,人與人之間的觀影口味客觀差異也越來越大。此時,行業更加需要的是,一些深度而客觀的分析,用它來一步一步重塑觀影決策前對影視作品的信任度。
在B站,似乎所有人都有感知,通俗套路的內容宣傳幾乎是行不通。碎片式的切條小視頻等很難收穫超預期的播放數據;與內容無關的“尷尬整活”短視頻往往也很難引起注意;單純的情緒向、短促淺顯的“觀後感”也很難真正撬動用戶。
但這些用戶能識別真正有質量的內容,給好的內容以空間。以《默殺》爲例,按視頻播放量排序的話,可以明顯發現一個規律,時長較長、言之有物的深度解析類視頻播放量位於前列,而時長較短、側重情緒渲染或娛樂整活的短視頻播放量普遍更低。
這或許也是源於B站影視生態的不斷迭代。純粹的情緒吐槽能獲得一定關注,但最終被用戶接受的,是有乾貨、真材實料的內容。
如知名劇評人、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毛尖,在B站更新影視相關點評視頻,從社會文化的角切入作品,言辭幽默犀利,觀點精闢。這不僅僅是衝情緒博人一笑,而是在通過影視內容進行社會、文化觀察。目前毛尖在B站已經有了6篇播放破百萬的爆款視頻,粉絲超過70萬。
正是有了這些基礎,才讓B站影視區區別於其他視頻平臺。
其實,一部影視作品出現,輿論市場上出涌現各種討論,不論是吐槽還是安利,深度解析還是二次創作,都是年輕人心聲的體現,B站影視區是其中一面鏡子,時刻觀察,時刻反饋,才能讓內容重新錨定自己的位置,而找到了合適的位置,也纔有可能讓更多人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