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一國兩治更順應臺灣民意

前副總統蕭萬長。(本報系資料照片/黃子明攝)

2013年在印尼APEC會議會見蕭萬長時,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期盼兩岸儘速進行政治談判,解決政治分歧問題;不要將這些問題代代相傳下去。現在兩岸政治談判都還未開始,習近平就重申兩岸「一國兩制」的政治定位方案,難免引發臺灣各界疑慮。

習近平治理福建17年,福建最接近臺灣,都可以嗅到臺灣的「地氣」,理應最瞭解臺灣民意。臺灣當前民意的最大公約數就是認同中華民國存在的現實。但他重提「一國兩制」,卻忽視了臺灣的主流民意,許多人解讀這無異否定了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

嘗試提出比「一國兩制」較爲臺灣民意能接受的策略與方案,就是「一國兩治」。要達成「一國兩治」的治理策咯,必須經過雙方談判,解決下列政治問題:

第一、 中華民國主權問題:借鏡最近歐盟與烏克蘭經由「聯繫國協定」建立雙方政治與經貿關係的經驗,尋求破解臺灣主權困境。「聯繫國協定」一詞來自1980年加拿大魁北克準備透過公民投票成爲獨立國家所提出的「主權聯繫國」方案。筆者認爲臺灣與大陸的關係已超越「主權聯繫國」關係,應昇華到「主權夥伴」關係。

中華民國建國至1971年前後60年以「法理主權」地位對外代表中國;1971年到現在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接手對外代表中國。兩岸政府可說是以接力方式維護中國主權。另一方面,從1949到現在,ROC與PRC分別統治臺澎金馬的中國海島領土及中國大陸領土。兩岸兩個政權接力維護中國主權,共同治理中國領土的貢獻,足以配稱爲「主權夥伴」。

第二、兩個政治實體的融一(統合)問題:順應全球「區域經濟整合」的大好機會,大陸應出面主導將兩岸已存在的ECFA以及CEPA 整合升級爲「中華共同市場」。兩岸三地的經濟體(臺灣和港澳)都可加入。共同市場成立,磨合一段時期,即可轉型爲「政治統合」體。正如歐盟當年由「歐洲煤鋼共同體」轉型爲歐盟一樣。我們的政治共同體可稱爲「華盟」。

第三、「一箇中國框架」問題:歐盟目前有28個會員國。它的最高治理機關爲「歐洲理事會」,由會員國選出一位理事會主席主持會議。「歐洲理事會」就是「一個歐洲的最高框架」。我們可在華盟之上設立「華盟理事會」。此一「頂層設計」即可滿足中共「一中框架」之要求。「一國兩治」的制度設計到此完成。

筆者提出的兩岸關係版本,符合臺灣民意,尊重現實體制,借鏡歐盟模式。「主權夥伴」觀念如能爲兩岸所接受,順利解決兩岸政治定位問題,不但兩岸兩個政治實體可以整合,臺灣更有機會參與經略中原,拓展國際活動空間,創造一個媲美歐盟,而更具創意的由兩岸兩個政府攜手共同治理整個中國的最新典範。

去年歐巴馬在美國加州莊園與習近平會晤,習近平建議中美兩國重建大國的國際關係。我們也期盼他能「重新定位」兩岸關係,以「一國兩治」取代「一國兩制」,更能爲臺灣民衆接受。(作者爲國立政治大學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