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尋找自己的精神標竿(楊艾俐)
最近過世的民進黨的先驅施明德,就廣爲人懷念。圖爲施明德發起的紅衫軍倒扁運動。(本報資料照片)
國民黨、民衆黨都輸了總統大選,支持者難免鬱卒,民進黨總統當選人賴清德面臨國際及兩岸艱險情勢,也不會好過。政治人物言行能作爲標竿固然可喜,但是與往昔不同,當前不管國內外的政治人物,都很難作爲精神導師或道德標竿。
政治學裡羅列領導人的核心責任,通常是以下幾點:
一、代表人民利益:政府的行動符合大多數人的期望。二、維護法治: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執行法律,以達公平公正。三、提供基本公共服務:例如教育、醫療、基礎設施和安全,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四、維護國家安全:保衛國家免受外來威脅,確保國土與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並在需要時有效應對內外部危機。
這幾項責任都沒有提到政治人物可以作爲道德標竿或精神導師,是過往人民給他們太高的期待。馬基維利在《君主論》中甚至提出,政治人物應該根據現實情況行事,政治人物可以採取利己主義,目的至上,爲了維護和擴大權力,政治人物會採取任何必要的手段,甚至虛僞和欺騙都在所不惜,不一定受制於傳統道德及倫理標準。而現今民主化,政治人物益發要迎合各種選民,馬基維利的哲學,於是愈演愈烈,未來政治人物的道德只有更糟,不會更好。
但是放眼民間社會仍然有標竿人物,例如最近過世的民進黨的先驅施明德,就廣爲人懷念,他實話實說,舉手投足皆瀟灑。施明德發起的紅衫軍倒扁運動,瞬間聚集百萬人,即使可以攻進總統府,但他呼籲民衆冷靜。他坐牢25年,選擇原諒,對於社會建立和解、寬恕的共識都很有幫助。
精神標竿不必是政治人物,反而宗教領袖及學者、作家都可作爲榜樣。佛教界例如星雲法師、聖嚴法師,基督教裡耶穌的愛、爲世人犧牲的榜樣,都可幫助我們建立人生價值;學者裡管中閔能夠抵擋民進黨的龐大壓力,終於就任臺大校長,而且做了4年一任後退休,他這種胸襟、堅韌都可給現代人借鏡。
「去中化」浪潮下,人們更需要從古人那裡學智慧,例如李白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是人生的灑脫;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是人飢己飢的同理心;莊子的「無用之爲大用」,亦可供懷才不遇的人自我珍惜。人們也可從無名英雄學習,如陳樹菊賣菜興學,或無國界醫生冒着戰火醫治傷患的胸懷。
美國著名雜誌《外交政策》總編輯摩伊希斯.奈姆出版《End of Power》(微權力)一書,政治的「大巨頭」與新興的「微權力」之間角力,「微權力」將逐漸取代傳統的社會結構。人人都可以更有權力,但是誰也沒有獨斷的權力,當然總統及其他政治人物更沒有獨斷的權力。
個人或團體擁有核心價值觀,又能有良好適應現代社會的能力,政府還要向小民學習,小市民何嘗需要政客作爲標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