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西方國家被GDP愚弄了(葉家興)

俄烏衝突已超過500天,舉西方之力提供彈藥武器對抗俄羅斯,卻無法在戰場上取得優勢,反而因制裁導致高能源價格,使歐美人民深陷高通膨之苦。(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俄烏衝突已超過500天,舉西方之力提供彈藥武器對抗俄羅斯,卻無法在戰場上取得優勢,反而因制裁導致高能源價格,使歐美人民深陷高通膨之苦。軍事戰場之外,西方對俄羅斯打的經濟消耗戰,爲什麼看似毫無作用?爲什麼不是像經濟指標對比所示,俄羅斯被打得落居下風了呢?

法國經濟學家薩皮爾(Jacques Sapir)認爲,西方決策者可能被現有衡量經濟規模的指標愚弄了!的確,如果按照國內生產總額(GDP)的排名,俄羅斯排在全球前10名以外,經濟總量非但不如前十大的日、德、英、法等國,甚至不及美國的一個州,如加州、德州、紐約州等。因此,西方對俄羅斯未受國際制裁大幅影響感到不解,《經濟學人》雜誌就曾問到:「何以一個經濟像西班牙一樣規模的國家,能夠做到這點?」

薩皮爾觀察,匯率是西方誤判的一個原因。如果以名目匯率來計算,那麼俄羅斯就像是西班牙一樣大的經濟體。然而,如果以購買力平價來計算,其規模應該如歐洲第一大經濟體德國一樣舉足輕重。

此外,在GDP裡計算不同部門的價值真的等值嗎?在他看來,相較於工業部門及原油、天然氣、銅、農產品等資源部門,服務業的價值被過度高估了。例如網飛(Netflix)股價的本益比是全球最大食品業雀巢公司的3倍,但對真實維繫生存所需而言,娛樂會比糧食重要嗎?

進一步而言,在戰爭中製造業的經濟產值遠比服務業更加關鍵。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典型的工業戰爭。在美國全力參戰的高峰時期,工業能力完全用於摧毀日、德、義軸心國的作戰方略中:家用品工廠用來生產M1卡賓槍,汽車廠成了坦克車製造廠,民用的洗衣機及汽車生產等完全中斷。當時美國生產戰機戰艦的能力是日本的5~10倍,工業力的龐大實力差距,纔是戰爭鹿死誰手的主要關鍵。

觀察現今俄羅斯的產業結構,第一及第二產業佔比高達90%,糧草充足,能源和製造業有充分保障。反之,美國與西方國家的第一及第二產業佔比僅約20%~30%,在戰爭中作用有限的各種服務業卻達到7至8成。因此西方經濟總量看似遠高過俄羅斯,但源源不斷的戰爭物資供給,烏克蘭卻仍然難以取勝。

拜登總統在戰前和戰初就一再揚言,美國要讓俄羅斯經濟瞬間崩潰。美國原希望憑藉金融服務業優勢,利用美元霸權,可以瞬間打垮俄羅斯經濟。很可惜,俄羅斯不僅沒有閃崩,反而是好整以暇執行「去納粹化」與「去軍事化」目標,在受益於能源價格飆漲的基礎上,與西方大打消耗戰。

也因此,瑞典評論家謝尤恩(Malcom Kyeyune)在《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網站發表「西方再也無能爲力宣戰」(The West can no longer make war)文章,認爲烏克蘭戰爭再次提醒西方戰略家們,軍事戰無法脫離工業戰。雖然不少西方政客興致勃勃想要與中國對抗,但是工業生產能力的現實,無情地否決了政客們自以爲是的空想。在經過一個世代的去工業化之後,西方的再工業化至少需要另外一代人的時間。

他在文章提到,英國在2010年關閉了最後一個坦克工廠,而現有不到250輛的主力戰車約有1/3無法運作。相較英國在二戰期間生產了1萬5千多輛戰車,形成何等懸殊的對比!此外,美國建造成千上萬艘船艦、戰機投入太平洋的時代也過去了。美國國防部在內部簡報中坦承,估計目前中國造船能力是美國的200倍。如果二戰時美國僅以5~10倍的鋼鐵與炮彈生產的優勢勉強打贏日本,面對此刻遠不如人的工業實力,又怎可能在持久消耗戰中打贏中國?

謝尤恩認爲,最近美國向烏克蘭提供被大多數北約國家禁用的爭議性武器「集束炸彈」,告訴人們一個遠比道德更殘酷的事實:美國在廣爲搜索自己與盟國的軍火庫存之後,現在已幾乎用盡了常規彈藥儲備。這也表明,在常規武器沒有代差優勢的情形下,現代戰爭就必然是工業製造能力的消耗戰。

我們現今所熟悉的總體經濟學中GDP、通貨膨脹率、失業率等,大約都是在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後才被提出。這些指標的計算方式,多少反映當時的社會情景。然而,沿用了近一個世紀的指標,仍能反映21世紀的現實嗎?殘酷的俄烏衝突打了GDP一個響亮的耳光,或許也可以給執迷於中美對抗的美國政客們一個從政初心的提醒:以蒼生爲念,則民富國強;家國安之,則天下太平!

(作者爲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