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蘇丹紅 船過水無痕?(曾貽涌)

針對摻僞或假冒的邊境違規廠商,應搭配地方政府查覈,看邊境未抽驗的品項其業者內部控管方式。(圖爲示意/新北市政府提供)

近期蘇丹紅引發的食安風暴風聲鶴唳,影響層面,從默默無聞的小廠到知名食品廠都受到波及。回顧事件爆發以來,從年前燒到了現在,有許多大家熟悉的品牌受到了影響,而最新的處理進度是請食品業者「負起社會責任」,主動張貼「本店使用產品不含蘇丹紅色素」的字樣以求自清;地方政府甚至自行設計標籤給民衆使用。問題是,這類聲明貼出後,一般民衆真的相信嗎?

近期蘇丹紅事件燃燒全臺,除了辣椒粉、辣椒醬等產品以外,亦有營養師提醒棕櫚油也可能有蘇丹紅。食藥署統計,截至21日爲止,共有24批不合格,累計下架及封存辣椒粉及產品超過53萬公斤。

事件爆發以來,一堆業者拚命送驗一個原本就不該出現的東西,勞民傷財,這真是政府每一次食安事件的SOP嗎?以這次事件而言,關鍵就是在進口源頭若做好把關,自然就能提前因應。例如,邊境查驗食品資料至少針對此次出事的廠商已有數次驗出蘇丹紅等非法定着色劑的辣椒粉,在邊境查驗辣椒粉未出現特殊狀況下,一般僅採2至10%,雖然後續有逐漸提高比例,但只要繼續驗到,就該同步啓動市場調查,不是等到吹哨者爆料纔有下一步動作。

國內食品業者大多屬於中小企業,針對食品安全要求的項目,如農藥殘留、微生物、重金屬及動物用藥殘留等,只要法規有要求,其實大多會主動檢驗。針對經濟型的犯罪行爲,食品摻僞或假冒的問題,則真不是一般業者有能力處理,畢竟1份檢驗報告費用就達上萬元,所以即便是食品大廠也會面臨到同樣的問題,亦即「該驗的沒有少,但沒想到的就沒辦法驗」。因此,增加檢驗項目、次數與抽樣比率,並無法百分百保證食安,想要治本,就得從源頭管理。

從蘇丹紅的事件爲借鏡,政府應針對邊境管理的系統進行優化,防止有心業者爲了規避查驗狂開公司,就像這次事件就可發現即使是不同公司名稱但地址大多一致,若能透過邊境系統的優化,就能有效減少人頭公司開立規避查驗。

另一方面,針對摻僞或假冒的邊境違規廠商,應搭配地方政府查覈,看邊境未抽驗的品項其業者內部控管方式。畢竟,沒抽驗到難道就一定不會沒有問題嗎?而地方政府要擴充查覈量能,還是得超前部署,增加人力的充足性,不能每次爆發食安事件就推說人力不足。如此讓每個環節都步步爲營,未來纔可能使食安危機減少。

(作者爲臺灣食品技師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