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守土衛國 從強化「中華民國」韌性做起(翁曉玲)
圖爲民衆手持國旗慶祝中華民國生日快樂。(取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韌性」,這個常見於形容一個人個性心理的受挫力與復原力的名詞,是近年來政府機關愛用的詞彙,例如電網韌性、防疫韌性、數位韌性、資安韌性、國防韌性、民主韌性等。藉由「韌性」二字傳達出的訊息意涵,似是警告民衆現已處於困境或即將面臨鉅變和壓力之中,讓大家要有承受挫折、衝擊和自行調適的心理準備與能力。至於爲什麼會陷入困境或危機的原因,政府機關通常不是避重就 輕,就是避而不談。
蔡英文總統今年雙十國慶演說的關鍵詞也有「韌性」。她以「給世界一個更好的臺灣—堅韌之島‧韌性國家」爲題,提出要強化臺灣在經濟產業、社會安全網、民主自由體制及國防戰力上之「四大韌性」願景,強調現階段國家發展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要把「中華民國臺灣」打造成爲一個更強韌的國家。
坦白說,這幾年國人對蔡總統在國慶演說上發表的談話,是愈來愈無感。對民衆而言,管他是四個堅持、還是四大韌性,真實生活的感受是四大皆空:缺水、缺電、缺錢和缺建設。蔡政府說一套,做一套,民衆早已司空見慣,因此總統談什麼,已無關緊要。倒是蔡總統每年國慶演說中提到「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臺灣」或「臺灣」的次數,常成爲新聞話題。
今年國慶,她提到「中華民國」一詞3次,「中華民國臺灣」2次、「臺灣」則是51次;去年國慶(2021)提到「中華民國」6次、「中華民國臺灣」3次,「臺灣」47次;前年(2020)國慶,則提了「中華民國」4次,「中華民國臺灣」2次和「臺灣」35次。蔡總統2016年上任以來,每年國慶演說提到臺灣的次數是屢創新高,並且歷年國慶文告標題也僅列「臺灣」。今年國慶日的英文標語則是直接改名爲「Taiwan National Day 2022」,讓英文國號「Republic of China」,消失在屬於它的日子裡。
蔡英文作爲中華民國總統,心卻不在這個國家,她既無膽識推翻中華民國,也無意挑戰提出修憲案,只敢在「中華民國」的中英文國號上玩花樣,弄出幾個變形體,過過乾癮。誠如前總統馬英九所言,這樣偷渡「臺灣獨立」創造的想像空間,除了讓綠營的朋友自嗨以外,又還有什麼實質意義呢?
撇開「臺灣」這個詞在政治上的意義不談,它在我國法律上的意義是相當明確的。依據《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臺灣」是指一個地理區域,與澎湖、金門、馬祖及政府統治權所及之其他地區,同屬於「臺灣地區」。《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將前述「臺灣地區」,稱之爲「自由地區」,以與非自由地區的「大陸地區」作區隔。再者,臺灣亦非臺灣省,在《地方制度法》上,「臺灣省」是它最高地方自治團體,只是1999年「凍省」後,才暫停臺灣省政府的功能與業務。
至於中華民國的國號、主權與治權等概念,早已清楚規範於我國憲法和法律之中。雖然有些人不喜歡「中華民國」這個國號,但這就是當前憲政法制的現狀,「中華民國臺灣」不是「中華民國」,「臺灣」亦無權代表「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政府機關及公職人員應該尊重與遵守憲政法制,不可恣意混用此等名詞,故意張冠李戴、混淆視聽。
現在臺灣年輕人的國家意識淡薄,缺乏對國家的向心力與凝聚力,已難喚起他們的愛國情操。造成今日這種局面,執政者難辭其咎。國號代表國家,涉及國家認同與國家格局。但看看蔡政府執政這些年,霸凌國號,盡給「中華民國」穿小鞋,如今高談「守土衛國」,真不知是要保護哪片國土。如果這不是口號,還請蔡總統先講明到底是守衛哪一國?會是中華民國嗎?若是,還請先從強化「中華民國」韌性做起。
(作者爲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