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上海清零的代價(白德華)

上海最大的方艙醫院,俗稱「四葉草」的國家會展中心部分區域完工在進行清消。(圖/新華社)

3月底上海爆發大規模疫情後,「突襲」封城引來民衆抗爭。張江高科技園區公寓只是其中一例;引起民衆不滿的 還包括老太太當面質問上海市委書記李強,「200多戶居民,只有2根胡蘿蔔、2個土豆和2個洋蔥」,另人鼻酸,但更多的是不人道及悲劇事件一再重演。在全球多數國家選擇「躺平」之際,何以大陸堅持「動態清零」?每日確診停留在2萬例的上海,又如何在20日就達成「社會面清零」?許多問題看在臺灣人眼裡似乎不可思議。

這樣的決定,道理也不難理解。站在官方立場,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在3月17日政治局常委會上就說,「生命至上,我們始終要堅持動態清零,遏制疫情擴散蔓延勢頭。」官方定調理由有幾個,一是大陸不同於資本主義國家,生命大事不能「優勝劣敗」,由此強調大陸的「制度優越」;二是上海乃經濟首都,動見觀瞻,上海處理不好又如何擔當全國典範;三是上海最早進入老齡化,60歲以上人口占比全國第二,靜安、普陀等區60歲以上長者甚至逾4成,長者面對疫情是弱者,不得不清零。當然,還涉及東西模式比較、外溢效應等問題。

只是要堅持「動態清零」並不容易,人在明處,病毒在暗,且不時銳變,何況如今又出現變異株BA.2、XE等。這也是去年8月上海抗疫專家、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提出「與病毒共存」的原因,但專家憂心的還是對經濟及民生面的影響。

「兩會」期間,大陸總理李克強公佈今年經濟成長目標爲5.5%左右,這已創下20餘年來新低。但從今年疫情演變來看,Omicron至少侵襲17個省市地區,雖然重症少但傳染率高,若延續去年強勢「動態清零」及上海「全域靜態管理」,維持5.5%的最低標勢已不可能。清明節剛過,大陸文旅部公佈全國旅遊消費紀錄創新低已可預見,民衆對未來景氣相當悲觀。

當然,上海是典範,不能被Omicron打敗,但2500萬常住及近千萬流動人口的大城,高壓命令下官員也只能承擔,承受不了的就出現虹口衛健委信息中心主任錢文雄自殺的案件,令人唏噓。而根據路透報導,寶山區委書記陳杰稱,20日要完成「社會面清零」,除了隔離區外,社會全面清零怕又是一樁不可能的任務。

採取「動態清零」不是不好,堅持「人命至上」令人感動,但相對要付出全國資源及無比的代價,而且配套應齊全,手段再人道些,不該「一刀切」,纔不會讓外界有「文革2.0」再版的印象。

事實上,大陸羣體免疫力仍低於西方國家,重症牀位少且分佈不均,加上年底將召開二十大,一旦配套不足,難「與病毒共存」,社會恐將亂了套,這是北京最擔心的一點。但這不代表大陸將永遠「動態清零」,考慮經濟及民生需求,不久的將來,北京制定與病毒並存路線圖,也是可能的。(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