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美國的月亮 悄悄在改變(楊渡)
1969年珍寶島事件讓中蘇關係快速惡化,尼克森也因越戰問題而焦頭爛額,在季辛吉的建議下,尼克森決定拉攏中國箝制蘇聯,於是讓季辛吉密赴大陸爲其尼克森訪問中國舖路。(圖/歷史檔案照片)
臺灣不能不看見,美國的月亮,悄悄在改變。臺灣要靠美國的月光,但也要看國際的大局,找自己的出路,不要押錯了寶,前途會一片暗黑。
美國對中國的政策,隨着拜習會已悄悄改變。這不僅是會後雙邊成立四個會談小組,或建立了不同層級的控管機制,美國學者奈伊發表於《紐約時報》的專欄〈別把中美競爭稱爲「冷戰」〉最具代表性。這是一個戰略思路上的根本轉變。
奈伊的分析很清楚,美國與俄國的冷戰對立是完全以軍事爲基礎的對抗,楚河漢界非常清楚。包括了從歐洲到亞洲的圍堵,乃至於中南美洲對社會主義國家古巴的封鎖,甚至當蘇聯伸手阿富汗,美國都可以培養在地游擊隊,給錢給武器,加以對抗。
然而,中國卻是美國一路「養」出來的。從1968年中蘇發生珍寶島事件後,美國看到中蘇之間存有嫌隙,開始「拉中抗蘇」,建構一個三角頂立的國際格局;接下來是1971年季辛吉的兩度訪問北京,安排總統尼克森次年的訪中。所以1971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被出賣失去聯合國代表權的時刻,季辛吉也正在北京和周恩來會談。隨後的美中關係進入逐步上升的階段。鄧小平兩度被《時代》雜誌當做封面人物,甚至因爲訪美,被稱爲中美關係的全新起點。
美國對中國的期待,一直以來都是以東亞模式在思考。也就是經濟的開放改革帶來高度增長,改變社會結構,中產階級崛起,形成政治民主化的動力,產生反對黨,結束一黨獨大的體制,完成美國所認知的西方民主。這些模式在亞洲的實驗,有好有壞,菲律賓的經濟與民主一路下滑,南韓則發生學生運動,反美意識結合民主訴求,對抗前進。星加坡則被李光耀帶着走。
另一方面,美國在扶持日本戰後的經濟復甦與成長後,隨着日本的污染嚴重、勞動成本增高,遂將某些工業轉移到受過日本殖民的亞洲其他國家。南韓、臺灣、香港、新加坡皆是,這便是後來的四小龍。而美國學者在四小龍的成功後,還賦予一個名詞叫「雁行理論」。意即以日本爲首的一行亞洲的雁子,一起經濟起飛。1990年代,這個理論在美國風行一時,被有意的推廣爲亞洲成長模式,於是有「四小虎」的提出。
但在這同時,中國在鄧小平南巡後的大步改革開放,讓美國看到新的商機:一個全球最大的勞動人口、最大的消費市場,爲全世界開放了,大量資金投入中國。與此同時是「和平演變」理論。也就是等大陸經濟好起來,產生大量中產階級,就會有民主運動,進而和平演變,成爲西方式的民主國家。
然而,中國也不是毫無警覺,所以一路提防。即使經濟起飛後,一度對新興的網路世界無法管理,但隨即藉由高技術的控管,加緊對意識形態的控制。在這過程中,中國早已成爲世界工廠,甚至因爲中國人有千百年的商業傳統,很快進入世界貿易與金融體系,在美國公開上市,成爲世界體系的一環。美國資本家賺了大錢,中國企業成了美國資本,這不正是美國所期望的嗎?唯一的不同是,中國不是一隻雁,而是美國無法控制的大龍。即使這一條大龍無意和美國對抗,但它的存在,已經大到讓美國不安。川普想屠龍,使盡手段,終究失敗。因爲這大龍的崛起,美國曾使上大力,也獲過大利。
所以奈伊說,今天的美中關係已不是冷戰,完全代表美國的思路。因爲中國終究不是俄羅斯,美中之間,從資本、技術、生產、消費、文化、社會交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複雜程度,超過以往。美國只有在合作中,尋找自己的競爭優勢,在矛盾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這纔是明智之策。至於和平演變,坦白說,中國大陸終究不是亞洲四小龍,想操控就操控。美國連新加坡都控制不了,更何況14億人的中國。奈伊已經看清了這一點。
至於臺灣,最好在美中之間,找到平衡之道。也就是和中國大陸要建立自己的管道,雙邊平衡,不要再向美國一面倒,否則,像1971年美國基於其戰略利益而出賣中華民國,那就不能怪美國人了,只能怪自己被賣了第二次,還笑着數錢給人家。(作者爲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