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馬應倡議中華經濟復興圈(石雨軒)

10年前的2015年,馬英九與習近平分別以兩岸最高領導人的身分在新加坡會晤,從兩岸中國的歷史角度看,是錯失了一個絕佳的機會。圖爲「馬習會」。(本報資料照片)

前總統馬英九4月1日至11日訪問大陸,除前往深圳、廣州、西安外,還將到訪北京,與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會晤,舉行各方關注的「馬習二會」。

10年前的2015年,馬英九與習近平分別以兩岸最高領導人的身分在新加坡會晤,史稱「習馬會」或「馬習會」。會中雙方雖就兩岸關係交換意見,但沒有簽署協議或發佈共同聲明,從兩岸中國的歷史角度看,這實在是錯失了一個絕佳的機會。

2015年,習近平甫上任未久,胸懷雄圖大略,對內厲行反腐,持續改革開放;對外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並在南海吹填造島,無一不是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爲其最高的政治目標與最大的歷史使命。在習近平的目標與使命中,無疑絕不能少了海峽兩岸實現終極統一這一部分,相信這也是習願意放下身段,以對等規格與馬舉行「習馬會」的動機與理由,相信習也有所期待。在這樣的難得的場合中,只要馬以臺灣最高領導人的身分,就兩岸關係如何從終戰到和平再到追求終極統一,提出哪怕是一些最基本的理念、方向或框架,相信都能得到北京當局的正面積極迴應,但可惜,馬竟然錯過了這樣的黃金機會;這推測,習對這次的新加坡之行是不無失望的。

光陰荏苒,10年彈指已過,世事變化卻大。變化不僅出現在兩岸間,更發生在中美間。很明顯,中美的全球大博弈已是21世紀曆史發展的主旋律。當中國的GDP在2010年超過日本成爲全球第二後,中美兩強就雙雙掉入了矛盾的「修昔底德陷阱」,於是從歐巴馬到川普到拜登,美國是一個勁兒把中國往死裡打,這就是全球範圍內出現了兩個效應,一是政治的,二是經濟的。

在政治上,美國以霸權威勢,力壓一衆國家,從美、歐到大洋洲和亞洲,不得不在美、中之間選邊站,於是在全球範圍中形成了一個以美國爲中心的「西方圈」,和另一個以中國爲中心的「南方圈」,目前看來,大致勢均力敵。與此同時,在經濟上,美國也以先進優勢,力築小院高牆,全力封壓中國,於是原本已逐漸成熟的全球化被打砸成了兩個「半球」的半球化。

不少國家,如西歐及北歐,政治上迫於美國壓力不得不在表面上附從美國,但在現實利益的經濟上,則想方設法地避開美國影響,尋求不與中國脫鉤,最近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就說明了一切。相較之下,臺灣的處境更是困難,決策當局的選擇是在政治上緊靠美國,爲此,還不惜在經濟上與中國大陸脫鉤,結果不但經濟困頓,而且還成了當前「地球上最危險的地區」。

雖然是臺灣前領導人,必須看到,馬英九對臺灣當局的政治影響力是有限的,那麼何妨換個角度,從經濟着手,通過社會與民間力量,扭轉經貿關係也漸行漸遠的趨勢,比如倡議建立一個包括大陸、臺灣、香港、澳門在內的「中華經濟復興圈」,如此,既可以維續與強化臺灣的經濟活力,又可以在經濟上呼應習近平倡議的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有理由相信,應能獲得北京當局及港、澳當局的正面迴應。2015已矣,勿再錯過2024了。

(作者爲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