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東昇西降的黃金交叉點(石齊平)

美國前財政部長薩默斯,未能看到的大歷史宏觀的全局。(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美國前財政部長薩默斯稱,有關中國經濟規模將超過美國的預測,與歷史上對日本和蘇聯的看法大同小異,而那兩個國家都未能成功。薩默斯以今年以來中國經濟表現遠比預期爲差,在接受彭博社訪問時說:「就在6個月或1年前,認爲中國經濟會在某個時點超過美國是一種公論,現在沒有人這麼肯定了。」

薩默斯的觀點在前蘇聯和日本這兩個例子上肯定是正確的,歷史已經做了證明。1960年代的蘇聯和1990年代的日本,GDP都一度接近到相當於美國的60%以及70%,但最終都未能超越美國,甚至反而拉大了和美國的差距。去年中國GDP雖已達美國的77%,薩默斯因此推論,結果亦將跟蘇聯、日本相似,可能功虧一簣。薩默斯對中國的評斷,我這裡想提出一個另類角度的觀察。

美國橋水基金創辦人達里奧在去年出版的新書《變化中的世界秩序》,針對大國的興衰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分析架構,他以18種指標(經濟力、貿易、科技、教育、成本競爭力、金融、儲備貨幣及軍事等)的表現,以加權方式計算各國的綜合實力或帝國指數,發現人類近500年曆史中,能稱得上具有全球範圍內相對優勢地位的國家迄今只有3個,分別是荷蘭(17世紀至18世紀中)、英國(18世紀中至19世紀)及美國(20世紀)。在這三國鼎盛之時,都擁有覆蓋全球的影響力和國際通貨(荷蘭盾、英鎊和美元)。

這3個帝國何以興,各有各的理由,具體在此不贅;何以衰,則除了導致它們興的核心競爭力已開始弱化外,還有一個共同的形勢,那即是一個更具活力的新興大國的出現及崛起。因此,在一個以時間爲橫軸、國力爲縱軸的座標圖上,3國的興衰都體現在它們各自的一條形狀如倒U字型的曲線之上,先上升,到達頂峰,之後下降。有趣的是當荷蘭下降時,英國開始上升;當英國到達頂峰後下降時,美國開始上升。因此,3大帝國興衰之間必出現交叉點。荷、英之間的交叉點大約發生在1750年前後;英、美之間的交叉點大約發生在1900年前後。帝國與帝國交叉點出現的前後期間,依哈佛大學教授Allison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概念,雙方必出現老大老二的矛盾,關係緊張。

值得注意的有兩個部分。一是在美國上升與下降的大週期中,還可以看到前蘇聯與日本作爲並非全球性帝國的各自興衰的變化,但與美國的大週期及大循環比,他們只是相對的小週期小循環,這也是薩默斯看到的局部現象。

另一部分,則是在1900年前後美國取代英國步入帝國上升期後,大約在1950年到達了頂峰,之後開始下降;有趣的是就在此時出現了正處於歷史低谷中的中國開始上升。於是這自1950之後迄目前爲止的70多年,美國緩步下降,中國卻急遽拉昇,但尚未相交。從這個大週期大循環的趨勢圖看,中美兩條曲線不久出現相交應是大概率事件,這也是薩默斯未能看到的大歷史宏觀的全局現象。

曾擔任過美國財長及哈佛校長的薩默斯無疑是個極傑出的經濟學家,可惜對大歷史的視野格局欠缺了些。(作者爲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