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八二三炮戰另一種視角(龐建國)

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在823砲戰中保家衛國身影。(圖片摘自郝龍斌臉書)

八二三砲戰期間國軍炮兵在沒有掩護的尚義機場反擊。(本報系資料照片)

不像往常平靜,近兩年的八二三炮戰紀念日老掀起話題。因爲阿富汗事件,蔡英文突然蹭起八二三炮戰,但八二三這一天她沒去金門;倒是國民黨黨主席參選人江啓臣和朱立倫先後都去了。如今朝野卻也在搶八二三炮戰話語權。

前國民黨主席吳伯雄曾經在率團訪問大陸的時候,當着大陸領導人的面,講過一段和八二三炮戰有關的話。提到八二三炮戰發生時,他正在金門服兵役,親身體驗過炮聲隆隆、彈如雨下的兵兇戰危,對於戰爭的可怕心有餘悸,並說:「幸好我沒被打死,否則少了我這麼可愛的一個人來爲兩岸和平做奉獻,多可惜呀!」吳伯公幽默的說法引起現場一片笑聲,大陸的領導人也聞之莞爾,不以爲忤。

就1949年兩岸分治之後的情況來說,1958年的八二三炮戰是兩岸之間最嚴重的對立廝殺,不過,這也是兩岸之間最後一次大型的軍事衝突。此後,大陸方面改爲「單打雙不打」,再從真炮彈改打宣傳彈,炮聲越來越稀疏,到了1979年1月1日美國和中國大陸建交,正式宣佈停止炮擊,往後的歲月臺海基本上平穩無事。換句話說,兩岸之間緊張對立的最高潮在八二三炮戰。

八二三炮戰之後的臺灣走上了一條比較平順活潑的發展道路。在土地改革成功的基礎上,透過匯率改革,設立加工出口區,從進口替代邁向出口擴張,用出口帶動了經濟成長。再經由十大建設、成立工業技術研究院和科學園區,逐步改善基礎設施和提升技術能量,一路從勞力密集產業往高科技產業升級,成就了今天的臺灣。

八二三炮戰之後中國大陸的發展之路相對坎坷曲折。三面紅旗和文化大革命虛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社會資本,讓經濟動能禁錮在閉鎖的市場環境中。1979年開始的改革開放讓大陸市場和世界接軌,逐步釋放出人民的生產活力。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講話確立改革開放的路線之後,中國大陸終於踏上了類似臺灣的發展之路。

確立改革開放路線之後的中國大陸爲臺灣企業提供了豐沛的互補性生產要素,讓兩岸經貿往來迅速增長,也讓兩岸貿易的順差成爲臺灣經濟成長最主要的動能。近年來,兩岸貿易順差對臺灣GDP的貢獻率都在18%以上,兩岸經濟關係的互利共榮已經是鐵錚錚的現實。

回首八二三炮戰,可將之視爲中共武力解放臺灣的挫敗,兩岸衝突對立的印記,鼓動反中氛圍的利器;也可以將之視爲兩岸衝突對立的高潮,臺海逐漸平穩無事的印記,醞釀兩岸經濟互利共榮、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轉機。激發敵意或催生善意,其實在一念之間。

吳伯雄能夠當着大陸領導人的面,拿八二三炮戰這個敏感的話題開開玩笑、幽默一番,主要是因爲兩岸關係和諧,雙方有一定的互信基礎,彼此願意用善意來解讀對方的言行。可嘆的是,如今兩岸官方僵持對立,毫無互信基礎,敵意螺旋不斷攀升。再這樣下去,不要以爲不會再有一場八二三。

(作者爲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