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巴爾幹半島新危機(周陽山)

(取自網路)

巴爾幹半島是歐洲的火藥庫,前南斯拉夫的「波士尼亞-赫塞哥維那」(簡稱波-赫)共和國則是巴爾幹半島的火藥庫。最近這裡又出現了新的政治危機。塞族民族主義者要求從聯邦撤除塞族武裝部隊,逕歸「塞族共和國」自行掌控,巴爾幹半島火藥庫的安全威脅,很可能一觸即發!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儲費迪南大公夫婦在波-赫首都塞拉耶佛(Sarajevo)遇刺身亡,兇手是塞爾維亞的民族主義者普林西比。一個月之後,奧匈帝國正式向俄羅斯帝國支持的塞爾維亞王國宣戰,各國紛紛加入,一次大戰旋即爆發!4年之間,一共約有6500萬人參戰,近2000萬人受傷,超過1600萬人喪生,其中包括900萬士兵和700萬平民。而塞拉耶佛這座多元化的民族、宗教與文明之城,從此聲名遠播。

波-赫共和國境內原有三大民族:回族(即波士尼亞族)、塞爾維亞族和克羅埃西亞族,分別信仰伊斯蘭教、東正教與天主教,人口比例大約是3比2比1。它是南斯拉夫境內6個共和國之一。1949年起,南斯拉夫向西方開放,成爲東歐各國中生活過得最好的國家,塞拉耶佛也同蒙其利,成爲東西文明交匯、融合的閃亮明珠。但自1980年5月強人狄託過世後,各民族與各共和國之間逐漸分崩離析,而人口居首的塞爾維亞族(約佔全國人口40%),則面對着聯邦解體的嚴峻考驗。

1991年,克羅埃西亞、斯洛文尼亞、馬其頓等共和國相繼宣佈退出南斯拉夫聯邦,逕自獨立!1992年2月19日,波-赫共和國就獨立問題舉行公民投票,在境內塞族民衆集體抵制的情況下,佔總人口近2/3的回族和克族決定脫離南斯拉夫。3月3日,波-赫共和國議會在塞族議員缺席抵制的情況下,正式宣佈獨立,致使民族矛盾快速激化!

4月6日,在歐洲共同體承認波-赫共和國獨立的當天,境內5個塞爾維亞人自治區決定聯合成立「塞族共和國」,自行宣佈將獨立於「波-赫共和國」之外,但仍堅持繼續留在「南斯拉夫聯邦」之內。

塞族的獨立行動立即招致了波-赫政府的武力鎮壓,駐紮其境內的南斯拉夫聯邦人民軍,以塞族爲主,面臨回族和克族武裝部隊的攻擊。4月7日,人民軍出動飛機轟炸了克族武裝部隊。衝突由首都塞拉耶佛向外蔓延,釀成全面內戰!

從1992年4月5日到1996年2月29日,1400多天裡塞拉耶佛被各支武裝力量包圍,衝突導致大規模的人員傷亡。據統計,在圍城中一共有1萬1541人遇害,其中超過1500人是兒童;另外還有5萬6000人受傷。而死傷者當中有85%是一般市民。據1991年的人口普查顯示,戰前塞拉耶佛市人口一共有49萬2682人;由於衆多市民被殺害或迫遷,到了2013年人口已減少爲41萬3593人。

1994年3月,波-赫境內的回族和克羅埃西亞族雙方同意合組「波-赫聯邦」,共同對抗「塞族共和國」。1995年7月12日塞族在斯雷布雷尼察發動血腥的大屠殺(genocide),有8000人不幸喪生,主要系回族。

1995年11月21日,在美國總統柯林頓的強力斡旋下,交戰三方在美國俄亥俄州的空軍基地岱頓(Dayton)簽署和平協定,結束了爲期3年多的內戰,正式把波-赫共和國劃分爲「波-赫聯邦」與「塞族共和國」兩大政治實體,以及夾在中間的「波爾奇科特區」。在這次內戰中,一共有超過20萬人死亡,200萬人流離失所。全國人口從1991年的436萬人、減至1996年的376萬人,繼續降至2013年的353萬人,20年之間人數足足減少20%。

根據《岱頓協議》,波-赫採取一種結合聯邦制(federation)和邦聯制(confederation)兩種特性的特殊體制,形成了一種「邦聯式的聯邦制」,名義上是聯邦,實際上接近高度自主的邦聯。「波-赫聯邦」與「塞族共和國」各自統理將近一半的國土,分別擁有自己的首都、政府組織、總統、總理、國旗、徽章和議會機制。而位於波士尼亞東北部的「波爾奇科特區」則爲自治區,直屬於波、塞雙方組成的聯合政府。

波-赫政府設立國家元首,是由三人「主席團」(presidium)所組成,各人代表一個主體民族,任期四年,每人輪流擔任爲期八個月的「主席團主席」之職,每兩年循環一次。作爲形式上的國家元首,主席團負責提名部長會議主席,即內閣總理(系行政首長),然後交由議會通過,總理負責任命各部部長。

波-赫共和國的議會分爲兩院:其中之一「人民院」有15名成員,三大民族每族各有5名代表;另外「代表院」有42名代表,其中2/3來自「波-赫聯邦」,另外1/3來自「塞族共和國」。再者,憲法法院掌握全國最高司法權,由9名法官組成,其中4人由「波-赫聯邦」選出,2人由「塞族共和國」選出,其他3人則系歐洲人權法院提出的國際法官,他們不可以是波-赫或其鄰國的公民。

這樣複雜而特異的制度安排看似分配合理而且公平有序,實際上卻只考慮到族羣配額,並不能反映真實的民意。這無異於保障既得利益者,形成政治分贓機制,政治人物可以在這一連串的配額職位間不斷遊走、輪番上任,造成朋黨政治的惡性循環,甚至衍生嚴重的貪腐。

2014年2月4日起,一連串的城市暴動和抗議行動在「波-赫聯邦」境內爆發,這是從1995年內戰結束以來最激烈的公民抗爭,主因是嚴重的失業、貧困、貪腐與經濟不振。這場運動被媒體標誌爲「波士尼亞之春」,意味着民主化改革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最後有一些地方政治人物辭職下臺。但迄今爲止,波-赫仍然是一窮二白,全國GDP不到220億美元,平均國民所得僅及6700美元。一般勞工平均月收入僅有歐元300元(大約新臺幣1萬元),位列歐洲的末段班。

現任波-赫主席團3位主席之一,代表塞族的極端民族主義者多迪克(Milorad Dodik)是近期備受矚目的人物。他曾在1996到2001年、2006到2010年,兩度出任「塞族共和國」總理,接着又從2010到2018年擔任「塞族共和國」總統,現在則出任形式上的全國領導人,也就是波-赫國家主席團主席。但是他卻主張要將塞族軍隊從波-赫國防軍中撤出,改隸由「塞族共和國」直接指揮,同時他也否認「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事件」,認爲這是有心人士的的杜撰和編造。這反映出塞爾維亞的極端民族主義情緒,仍然在此一地區蔓延,而且持續擴展。

民族的紛爭與族羣的仇恨一旦被激化,並且提上政治議程表,今後,不但《岱頓協議》的核心共識將會被推翻,20多年來維持不易的戰後和平也將出現新的挑戰。由於俄羅斯已表態支持多迪克,近日在聯合國安理會中塞族的主張也普受關注,這已引起國際社會的緊張與警惕。

如果「塞族共和國」再度點燃巴爾幹半島的火藥庫,將會給世人帶來另一場讓人心悸的「百年驚奇」!

(作者爲中國文化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