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太大了,我們要低聲地訴說

主題:有聲的文章與天上星圖——李敬澤《空山橫》新書發佈與新書分享會

主辦:譯林出版社

時間:8月3日

地點:北京SKP書店

嘉賓:李敬澤作者

楊慶祥詩人、批評家

都 靚“都靚讀書”創始人、青年作家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王維《鹿柴》

一千多年前,空山中,王維聽到了人語之“響”;一千多年後,王家衛在電視劇《繁花》裡,用聲勢浩大的“響”來回應金宇澄原作中那一千三百多次“不響”。“響”,是聲音,“不響”,也是聲音。

“評論家中的博物學者”“作家中的考古者”李敬澤首度將演講結集成《空山橫》一書。《空山橫》以聲音建立連接,展現了李敬澤15次真實的演講和一次想象的演講,所涉時間從一千多年前跨越至今,主題涉及古典和當代,比如是否可以在ChatGPT宣佈“作者已死”與“文學應該是哪吒”之間建立聯繫。他所談所論都與文學有關、與人有關。

8月3日下午,《空山橫》作者李敬澤,詩人、批評家楊慶祥,“都靚讀書”創始人、青年作家都靚在北京SKP書店,帶領大家走出廟宇和城邦,把知識解放出來,共同探討了演講與文學、演講與寫作、文學與年輕人之間的關係。

左起:楊慶祥、李敬澤、都靚

是空山“橫”(héng)

也是空山“橫”(hèng)

李敬澤:作爲一本講演集,《空山橫》的特點是一個人對着一羣人說話。我之前特別害怕當着這麼多人說話,後來我想了一個好辦法,就是每當我往這兒一站,就想象自己面對的是一座空山,每個人都是空山中的樹,是一棵又一棵的樹。我喜歡“空山”這兩個字,以及“空山”這樣的一個情境。

而且書名僅僅叫《空山》,就太尋常了。“空山”是直接套了王維現成的詞,但我要破一下,再加一個字,那就“一座空山橫(héng)在眼前”,就《空山橫(héng)》吧。當然,你要說是《空山橫(hèng)》,我覺得也行,面對空山橫(hèng)起來,不要害怕說話。

都靚:看完這本書之後,我覺得它是一份給我的禮物。因爲在我的經歷中,當衆演講是一個每次做夢夢到時都會嚇醒的可怕時刻。

敬澤老師在《跋》中寫道:“我漸漸喜歡上了這種方式,人們把這叫做講演或者演講。對我來說,這就是一種試煉。你回到了早年間的噩夢——面對一張考卷,你沒有答案,所有的人都等待着看你張口結舌、兵荒馬亂……”李老師的即興演講能力出衆。他能這麼說,就意味着他走下“神壇”,在我們身邊好好地坐着。倘若他說的是真話,演講是他一次又一次的試練,那麼這本小書就是他生命中的各種山丘、廟堂。

楊慶祥:我是敬澤老師資深的聽衆。他往往是站着講,前面有一個臺子和一個麥克風,慣常的姿態是一隻手插在兜裡,另外一隻手做一些手勢。他的每一個手勢都跟他的聲音形成一個節奏和節拍,整個演講扣人心絃。

只要他開始演講,大家都會全神貫注,因爲我們知道他講的一定和別人不一樣,他講的東西一定有血有肉,他講的東西一定跟我們這些下面的“白菜”或“樹”息息相關,因爲他能夠敏銳地捕捉到我們密切關注的問題。

在我看來,李老師的每一次演講,都像是各種急中生智的關聯。《空山橫》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詞,那就是“連接”——各種的連接。他的連接迸發出思維與智慧的火光。所以,這個急中生智的“智”,其背後是常年的閱讀、觀察、在場和思考。

李敬澤:演講這個過程,我自己不想把稿子準備好,就是想逼着自己,讓自己保持着一種緊繃的、敏銳的、走投無路又情急智生的狀態。我覺得這種狀態使這件事不至於淪爲乏味的“發言”,它成了一件蘊含着“意外”的事,我喜歡這樣的感覺。

把輕飄飄的東西從天上拽到人間

都靚:去年的9月份,我們做過一場敬澤老師的訪談,有一個單條的訪談內容在全網有300多萬的播放量,大部分都是年輕人。今天在現場,也有很多是慕名而來的年輕人。

我覺得有一點很重要。您在分析每一個問題的時候,很具有前瞻性。我看這本小書的時候,書中一些觀點是您十年前的,但放在現在,依然貼合當下的我們。而且這些觀點絕不是一種說教。

很多時候,我覺得敬澤老師有一種能力,他會把很多宏大的、華美的詞藻,輕飄飄地浮在天空上的東西,用豐富的生活經驗把它拽下來,拽在大地上,然後用他的方式去告訴大家。

李敬澤:在我這種所謂的演講中,我非常喜歡的那種感覺,恰恰不是說“我有一個很有把握的東西,我要教給你,我要輸出給你”,而是站在這裡,其實我對這個世界也充滿了好奇,也充滿了不確定,也很沒有把握,我願意和你們一起來面對這個不確定,咱們飛翔起來、滑翔起來,看看最終落在哪裡。

所以,每一次我都不想坐在這兒,有“一二三四”的確定性結論要輸出給大家。這常常也是我不願意事先準備稿子的一個原因,因爲在準備稿子的過程中,很多內容被確定下來了,我喜歡不確定性,我甚至喜歡我自己腦子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意味着,我們隨時願意面對這個世界新的經歷,面對想不到的問題,面對我們在猝不及防中從這件事和另外一件風馬牛不相及的事中發現的聯繫和連接。

都靚:我覺得您心裡有一種個體都平等的感覺。這一點我在您的演講中有所體會。您提到:“這個社會必須對千千萬萬的普通勞動者抱有真摯的感恩之心。”我覺得這個觀點非常先鋒。您說出了很多打工人的心聲。

李敬澤:這是比較早的一次演講,十多年前的吧。我確實覺得,無論是一個人站在這裡對大家說話,還是平時人和人說話,還是我們對着世界說話,我們可能都需要讓自己放鬆一點,不要帶着那麼多的東西,比如“我是一個有知識的人”“我是一個有地位的人”,或者是“我年紀很大,所以你們要尊重我”,等等。你帶着那麼多東西,你很累,大家也很累。應該把有些東西放空,然後大家赤手空拳地站在這裡,眼睛看着眼睛地相互說話。

“來,我們一起看風景”

楊慶祥:我們在座的觀衆,還有線上的觀衆,如果去看這本書,大家不要企圖去尋找裡面的知識點,雖然裡面的知識點非常精彩,但這不是最適合的方式。最適合的方式是,在這本書裡要看到給讀者提供的一種啓發性的意義。

我們會發現,這本書的文字所建構出來的是一個特別開闊、空曠、空山式的場域。這裡面有一種聲音,這個聲音是一個召喚者的聲音。這個召喚者的聲音是在說:“來,我們一起看風景。”這個特別重要。

“你看,這裡是山,這裡是廟,這裡是一個什麼時期的歷史遺蹟。”《空山橫》不會呈現這些東西多麼有價值,敬澤老師只會告訴讀者有這麼一個東西存在,然後把大家引進來。每一個閱讀者,每一個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人進去後,我們把自己的經驗、自己生命的閱歷都放進來,然後我們在裡面能找到自己的空山、自己的痕跡,當然也能夠找到自己的“李敬澤”,跟他進行一次對話。

所以,演講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向度,它跟寫文章不一樣,演講是對話的一個視角、一個狀態、一個語氣。

我有一個判斷,所有最古老的智慧,那些偉大的哲學家,他們都是一個演講者。從古希臘到中國的孔子、老子,他們都是這樣,喜歡坐在那裡講,或者喜歡坐在那裡弘法。但是他們這個講和弘法不是在講教條和真理,他們沒有覺得自己無所不能。他們恰恰覺得自己所知有限,是作爲一個有限者來跟你進行交流。

每一個人在這個場域裡面、世界裡面、空間裡面都是有限者,所有的有限者進入到敬澤老師這本書的空間以後,就變成了無限者。因爲每一個有限者跟另外一個有限者連接起來後,就構建了一個像網絡結構一樣無限的序列。

敬澤老師的這種寫作極其契合我們當下的精神結構和我們傳播的形式,就是無節點的分流,在每一個節點上都有一盞燈。錢穆先生說過,中國的文明是千盞燈火。在每一個節點上,在每一個地方,在大江南北都有很多小小的燈火,這個燈火就像一個油菜子那麼小,大家光芒閃爍,最後它匯聚了我們整個文明的洪流。

這也回到了敬澤老師的哲學理念。他跟中國傳統哲學的精神契合度非常高。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上善若水,他是用一種非常柔的姿態去跟你進行連接。因爲世界太大了,我們要低聲地訴說。雖然他在演講時的聲音相對高一點,但日常中敬澤老師一直都是那種相對低一點的聲音。他是用一種執拗的低音來召喚那些跟他心靈相通的讀者進入到這個世界裡面,然後來完成自我,同時觀察世界。

編輯/韓世容

排版/王靜

微信號|bqttf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