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富馬斯克和3個孩子都患有“自閉症”,這是遺傳導致的嗎?

本文字數約:5752 字

閱讀時間約:7 分鐘

本文章節:

01、世界首富馬斯克的悲慘童年

02、阿斯伯格綜合徵不是“天才病”

03、部分自閉症是心理社會因素導致的

04、如何引導自閉症孩子化弊爲利?

提起馬斯克,網友們第一時間會想到他的諸多標籤:世界首富、特斯拉創始人、科技圈天才、世界頂級精英……

但是,馬斯克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精神心理障礙患者。

他公開說過,他在小時候患有阿斯伯格綜合徵(Asperger Syndrome)。在精神醫學中,阿斯伯格綜合徵是“孤獨症譜系障礙”的其中一種特殊類型。

而所謂的孤獨症,就是大衆所說的“自閉症”。

馬斯克,圖片來源於網絡

據網上信息,馬斯克有過3段婚姻,並有過12個孩子,其中1個夭折了。而在這些孩子中,有3個已經確診了自閉症。

馬斯克還自曝患有抑鬱症,他說自己使用微量的氯胺酮來治療抑鬱症,還有人看到他在派對上,吸食高劑量的氯胺酮,也就是K粉。

其實,從馬斯克的公開表現來看,他得的未必是抑鬱症,而極有可能被精神科大夫診斷爲雙相障礙。而且,吸食“K粉”能治療抑鬱症嗎?我們後續再撰寫文章深入分析。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主要從精準精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以下話題:

馬斯克爲何會被診斷阿斯伯格綜合徵?

他有3個孩子確診了自閉症,這是遺傳了馬斯克的“致病基因”嗎?

家裡有孩子被診斷爲自閉症、或者阿斯伯格綜合徵,父母該怎麼應對,甚至化弊爲利?

01、世界首富馬斯克的悲慘童年

1971年,馬斯克出生在南非的比勒陀利亞。他的父親埃羅爾有着優越的家庭背景,是一位高級工程師,收入很高。

在很多人的眼裡,馬斯克的父親屬於“高質量男性”,不少女性爲之傾倒。但實際上,他是一枚妥妥的“渣男”。

馬斯克的母親梅耶長得非常美麗,是一名模特,還入圍過南非小姐大賽的決賽。

馬斯克的母親梅耶的照片,圖片來源於網絡

馬斯克的父母結婚後,埃羅爾的“渣男屬性”暴露無疑。他經常對妻子拳打腳踢,梅耶受盡了委屈。但當時,南非禁止女性主動提出離婚,梅耶只能隱忍。

到了馬斯克9歲時,南非出臺了允許女性主動提出離婚的法律。梅耶抓住機會,勇敢地與埃羅爾離了婚。

“渣男”埃羅爾離婚沒多久,就很快二婚了。二婚沒幾年又離婚,還把二婚老婆帶來的繼女搞懷孕了,與繼女結了婚。

這事對於馬斯克而言,是一段難以啓齒的“家醜”。

其實,馬斯克的父親埃羅爾有典型的偏執型人格障礙。

總而言之,馬斯克沒有幸福的童年。他在年幼時親眼看到父親打母親,弟弟和妹妹被嚇到角落裡躲着,而他會拉着父親的腳,阻止他打母親。

這樣的場景,足以讓孩子感到恐懼。

馬斯克成名後談起過他的父親,“你不知道有多糟。幾乎所有你能想到的罪行,他都做過!”據當時採訪他的記者回憶,馬斯克眼噙淚水,都快說哭了。

所以,在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下,小時候的馬斯克性格孤僻,不太合羣。但他非常癡迷讀書,每天能夠閱讀8、9個小時,週末就能看完2本書。

兒時的馬斯克,圖片來源於網絡

他在學校時經常呆呆的,雙眼空洞,毫無焦點,別人喊他也要喊很多次才行。校長把馬斯克的父母叫來學校,認爲馬斯克的智力發育遲緩。

梅耶也一度以爲馬斯克是個低能兒,還是一個聾子。她帶孩子就醫,醫生也以爲馬斯克是“間接性耳聾”,還切除了他的扁桃體來提高聽力。

但這起不到任何作用,馬斯克還是會“間接性耳聾”。最後,梅耶才發現兒子不是耳聾,只是愛發呆。

父母離婚後,馬斯克跟着父親繼續在南非生活。當時的南非治安非常差,暴力事件頻發,很多兒童、青少年受社會的影響,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暴力傾向。

而馬斯克因爲性格孤僻、身材矮小,還沒有母親在身邊,自然成了同學的欺負對象。馬斯克經常被同學辱罵、欺負,甚至是毆打。

據說,馬斯克曾在學校與一個男生髮生口角,後來對方叫來一羣人報復。馬斯克被打得整張臉都腫了,眼睛也睜不開,被送到醫院,一週都沒能上學。

馬斯克爲了不再被人欺負,開始學習空手道,還努力地練習摔跤。再加上青春期發育,馬斯克一下子長高了不少,有了保護自己的能力。

從那以後,一旦有人被欺負,他就用拳頭反擊回去,終於擺脫了校園欺凌。

02、阿斯伯格綜合徵不是“天才病”

那爲什麼馬斯克會認爲自己小時候有阿斯伯格綜合徵?

因爲阿斯伯格綜合徵是一種“症狀學診斷”的精神障礙,而馬斯克在童年時的表現,確實符合相應的診斷標準。

上面介紹過,阿斯伯格綜合徵屬於“孤獨症譜系障礙”中的一種。而孤獨症就是老百姓說的“自閉症”。

不過,阿斯伯格綜合徵跟典型的自閉症不同。整體來說,它的症狀更輕微。

比如,通常來說,對比起自閉症患兒來說,阿斯伯格綜合徵的孩子有正常的詞彙量和智力水平,有更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認知功能。

而且,雖然阿斯伯格綜合徵的患者也有明顯的社會交往、交流障礙,但也與典型自閉症的不同。

如果不加干預的話,典型的自閉症患者往往回避人際交往,對周邊的人不感興趣,對他人、甚至包括父母的呼喚都聽而不聞,幾乎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但是,阿斯伯格綜合徵的患者則願意社交,只是社交方式顯得非常笨拙、以自我爲中心。

比如,患者對別人有過多的身體接觸和肢體動作,不斷地說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忽略了別人的感受,對別人的情緒、肢體語言和交流隱喻不太敏感。

說得簡單一些,因爲患者不掌握人際交往的規則和方式,很容易受到排斥和孤立,所以纔可能變得不願意與他人交流。

還有,典型的自閉症患者往往癡迷於一些特定物品,比如愛收集繩子、瓶蓋等;喜歡盯着轉動的風車、風扇看半天。這些愛好缺乏技能和知識上的意義。

而很多阿斯伯格綜合徵患者的興趣跟學科知識有關。他們可能更喜歡人文社科、自然科技的知識,給人一種“博學”、“怪才”的感覺。

馬斯克兒時的整體表現,就更加符合阿斯伯格綜合徵的症狀標準。

兒時的馬斯克,圖片來源於網絡

他雖然也時常發呆,經常聽不到別人呼喚,但他的語言表達能力、認知功能沒有明顯異常,智力水平也正常。

而且,他並非一開始就不願意社交,因爲長期目睹父親家暴,家庭氣氛經常令他恐懼又壓抑,又被同學欺凌,所以才變得性格孤僻,沒什麼朋友。

他又特別熱愛閱讀,博聞強記,尤其愛看百科全書、科幻類書籍。他說,“我是靠書本撫養成人的。首先是書,然後纔是我的父母。”

上面這些表現,都令國內外的精神科大夫認爲,當時的他符合阿斯伯格綜合徵的診斷標準。

有一些資料記載,發明家愛迪生、科學家愛因斯坦在青少年時期,都有過類似的阿斯伯格綜合徵症候羣。

所以,受到這些“名人患者”的影響,很多人以爲阿斯伯格綜合徵是“天才病”。

比如最近很多媒體報道的14歲寧波少女小祝(化名)。

小祝從小成績優異,記憶力、理解力、邏輯能力出類拔萃,輕輕鬆鬆成爲“學霸”。

但她一直缺少朋友,上了初中之後經常跟同學起衝突,甚至動手,在家裡也經常跟父母發生劇烈衝突。

父母帶她去精神科就醫,小祝被診斷爲阿斯伯格綜合徵。

很多媒體報道都說這女孩得的是“天才病”,情商不足,但智商超羣。

其實,這種解讀是偏頗的,很容易誤導大衆。從整體來看,阿斯伯格綜合徵根本不是“天才病”。

大部分阿斯伯格綜合徵患者的智力水平在正常範圍內,並不突出。而因爲不善社交,容易跟人起衝突、被排擠,所以他們容易感到憤怒、失落。

這種情緒上的波動,很容易影響他們的學習狀態,以至於學習成績一般,甚至比較差,被人貼上學習差、品行差的標籤。

只有非常少數的阿斯伯格綜合徵患者,有數據顯示大約15%左右,會表現出突出的智力和才華,非常喜歡鑽研知識。他們在鑽研感興趣的知識時,往往是興奮的、沉迷的狀態,類似於良性的學習上癮,所以學習效率非常高。

其中,又有一小部分的患者在某個領域闖出了名氣,被人熟知,所以纔給人一種“阿斯伯格綜合徵是天才病”的錯覺。

這其實是一種“倖存者偏差”,而不是這個病的本質。

03、部分自閉症是心理社會因素導致的

在上個世紀,很多大衆還不知道什麼是“自閉症”。

但最近10多年來,隨着確診率在攀升,科普力度增大,越來越多人知道了這種精神障礙。

那麼,這種障礙的病因到底是什麼?

目前,國內外主流精神醫學都沒找到孤獨症譜系障礙的確切病因,但傾向於認爲主要與遺傳、圍產期不良刺激等先天因素有關,導致患者的神經發育出現問題。

所以,在精神醫學中,孤獨症譜系障礙是屬於“神經發育障礙”範疇的。

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即DSM-5)中提及,孤獨症譜系障礙的遺傳度從37%到高於90%不等;

還有,華大基因的尹燁曾發表過“自閉症的基因寫在精子裡”這樣的言論;

尹燁,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馬斯克小時候的經歷被認爲有阿斯伯格綜合徵,他有3個孩子確診了自閉症。

上面的信息是否表明,孤獨症譜系障礙主要是基因遺傳導致的呢?

其實並不是,目前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這一點,科研人員未找到孤獨症譜系障礙的致病基因。

而且,大量孤獨症譜系障礙患者的父母沒有精神障礙,也沒有相關家族史。

比如,馬斯克的父母就沒有孤獨症譜系障礙。

而他的母親在懷孕時,是否因爲婚姻不幸福、長期情緒壓抑,或者服用了一些藥物,導致嬰兒在圍產期受到了不良影響?目前也無法證實。

所以,我們不能把孤獨症譜系障礙簡單歸結爲基因遺傳。這並不是“遺傳性疾病”。

還有,傳統、主流觀點認爲,孤獨症譜系障礙是無法治癒的,只能緩解,讓患者儘可能具備社會功能。

但去年,著名期刊《JAMA·兒科學》發佈了一篇研究成果:自閉症是可以康復的!這顛覆了很多人的認知!

這篇文章介紹了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的一個研究。

研究團隊對213名自閉症患兒進行了長期的臨牀觀察和隨訪,這些孩子都在1到3歲被確診了自閉症,而且都接受一定的干預治療。

其中,有超過1/3患者在6歲時,不再符合自閉症標準。

研究報告說,這些孩子基本不可能被誤診的,也沒有接受特別高強度的干預,但就是康復了。

如果自閉症真的是由“致病基因”決定的,難道他們在6歲時,基因就發生了改變?這顯然不可能。

在臨牀精準化心理干預的過程中,有部分抑鬱症、雙相障礙的青少年患者也曾被診斷爲阿斯伯格綜合徵,另外,有部分青少年患者在童年時期曾有自閉症症狀。

但深入到這部分患者的內隱記憶層面後發現:

這些患者的孤獨症譜系障礙症狀不是先天的,而是後天心理社會因素導致的。

比如,有一位大學生患者劉可,她學習成績很好,但從幼兒園開始就不愛說話,不願跟小朋友玩,總是一個人玩積木、玩洋娃娃,玩的時候幾乎也不說話,只是拿在手上擺弄。

即使隨着年齡的增長,劉可的溝通能力有所進步,但還是非常害怕與陌生人接觸,社交能力非常差,還容易與同學、老師發生衝突。

如果她在兒童、青少年時期到精神科就診,很可能被診斷爲阿斯伯格綜合徵,就像上文提到的寧波14歲女孩小祝。

可在臨牀精準化心理干預中,進入劉可的內隱記憶層面後發現,她不願社交、不懂社交的背後,有大量的疊加性心理創傷事件。

包括她的母親管教方式過於嚴厲,她多次被幼兒園同學捉弄等等。

當她的主要疊加性心理創傷得到修復,並且掌握了更科學的人際交往技巧後,劉可康復得很好,能獨自出國留學,溝通和社交能力大大提高。

從馬斯克的成長經歷來看,他得了阿斯伯格綜合徵,主要也是後天心理社會因素導致的。

在他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頻繁爭吵,父親喜怒無常、偏執暴力,還家暴母親。

這種不良的家庭環境往往會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膽怯、不懂得正確表達自己,缺乏來自父母足夠的情感關注。

馬斯克的父母離婚後,他跟着父親生活,他更加缺少來自父母的關愛,也沒有人積極引導他如何處理人際關係。

所以,馬斯克很難與同學友好地相處,經常受人欺負,這導致他形成了更多疊加性心理創傷,在兒童、青少年時期更加回避社交。

馬斯克的3個孩子爲何會確診自閉症?

同樣,這很有可能是後天心理社會因素爲主。

馬斯克逆商、智商都很高,但情商較低,並且因爲學業、事業都非常出色,逐漸出現了自戀型人格和偏執型人格。

他的幾任妻子或女友、密切共事的夥伴、員工都說他脾氣暴躁、不好相處;

他的大兒子澤維爾(變性後改名爲“薇薇安·威爾遜”)也說他“冷漠、易怒,既缺少愛心又自戀”。

也就是說,那3名罹患自閉症的孩子,都有可能遭受過來自父親馬斯克的疊加性心理創傷,缺乏來自父母的高質量陪伴和關注。

甚至不排除這些孩子的母親懷孕時,因爲夫妻關係不良,情緒波動大,而對胎兒造成了影響。

總而言之,我們不能因爲表面所謂的“遺傳度”,就認爲孤獨症譜系障礙屬於遺傳性疾病。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不過,作爲當事人,馬斯克有可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有可能以爲這3個孩子的自閉症,就是遺傳了自己的帶病基因。

甚至,他生那麼多孩子,不只是因爲“繁衍後代是人類的使命”,也是爲了篩選出不帶有“致病基因”的孩子,未來接管自己的事業。

這不禁讓人想起了國內多益網絡的董事長徐波。

據網傳信息,徐波也瘋狂生娃,稱目標是生滿50個,並把其中10個培養成頂級精英。

有網友說,徐波的母親患有“精神類疾病”,徐波生那麼多孩子,就是爲了篩選掉母親的“精神病”基因,選出優秀的事業接班人。

04、如何引導自閉症孩子化弊爲利?

既然,無法證實孤獨症譜系障礙是源於基因遺傳,那也就是說,即使夫妻雙方進行孕前檢測、產前產後檢測,也無法預知是否會誕下自閉症孩子。

換言之,與其擔心自閉症是否有致病基因,父母還不如從心理社會因素方面入手,避免孩子從胎兒時期開始,就受到不良情緒的影響。

比如,夫妻之間要積極磨合三觀,別頻繁發生矛盾,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孕婦的情緒、激素水平等方面出現波動,對胎兒發育產生影響。

在妻子生育後,丈夫也要承擔起更多責任,維護好家庭關係,減少妻子罹患產後抑鬱症的風險。

孩子母親的整體精神心理狀態良好,孩子才能接受更好的養育,更有可能心身健康地成長,預防大量疊加性心理創傷導致自閉症的症狀。

那如果孩子已經被診斷爲自閉症、或者阿斯伯格綜合徵,父母也不要恐懼,患者越早接受干預,病情緩解的幅度越大。

而且,父母要拓寬認知邊界,深刻反省自己有沒有對孩子造成過疊加性心理創傷。如果有的話,要儘快改善親子關係和家庭關係,學會“自我家庭治療”。

而孤獨症譜系障礙的患者普遍存在社交短板,父母可以積極引導孩子掌握人際交往的“三大法則”。

如果父母發現患兒對某個方面特別感興趣,父母可以抓住機會,積極引導孩子塑造出高效學習的狀態,爭取在某個領域具備比較突出的優勢。

因爲現在的社會分工非常多元化,分工非常細,即使患病孩子有社交障礙,短板明顯,但只要有一技之長,也能夠在社會立足。

雖然孩子被診斷爲孤獨症譜系障礙,這對整個家庭來說是一記重大的打擊。但父母要具備“壞事變好事”的意識,學會化弊爲利,幫助孩子發揮所長,實現個人價值、社會價值!

參考書籍:

1、《埃隆·馬斯克傳》

2、《人生由我 比“硅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更酷的硬核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