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冠軍退役後 決定做個“社會人”

半年前,前中國游泳隊運動員張雨涵在小紅書私信接到了《我可以47》的節目邀請,同期邀請張雨涵的還有另外幾檔綜藝節目,張雨涵將信將疑地打算一一拒絕——退役後的她,現在的身份是大學老師,總擔心綜藝化的操作手法會讓自己的形象在學生面前不夠正面。

同時接到邀請的鄭毅(帆船運動員)極力說服張雨涵去試試,幾個收到節目邀請的老熟人聚在一起都覺得這是個不錯的策劃,張雨涵這才答覆了節目組。

在與我們的對談中,張雨涵形容退役後的生活“平靜得沒有一絲波瀾”,但同意參加《我可以47》之後,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對張雨涵來說,短暫的曝光和重回大衆視野並不是這短短21天給予她最大的收穫,她所珍視和改變她未來的東西,另有它物。

以下是張雨涵的講述。

張雨涵:退役是第二次攀爬(來源:界外編輯部)

車子剛把我帶到橫店準備節目錄制的時候,李景亮偷偷問我是不是被騙到緬北了,整個錄製園區不允許大家見面,也不讓出去,只是每天定時發三餐,然後參加節目組準備的體測。

在這之前,他們只給我們發了簡單的賽制,到橫店的第二天,節目組通知我要和總導演談一次話,那會兒我才知道這節目來頭不小,因爲坐在屋子裡的導演是嚴敏(內地著名綜藝節目製作人)。

節目結束後我經常想,這21天到底改變了我什麼,我收穫了寶貴的友情和內心的某種力量,是節目裡的一些瞬間讓我開始相信平凡的力量。

雖然這話說出來你們可能都不信,我是一個經歷過國際賽場大風大浪的國家隊選手,但我在退役前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內心都是不自洽的,現實生活的挫折和擇業的焦慮同樣困擾着我,我跟很多剛出校園的大學生一樣,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裡。

09年我就知道,雖然我游泳成績不錯,但永遠無法成爲金字塔頂端的人。那年城運會,父母花了很多心思幫我參賽,我媽每天給我熬蟲草,晚上還要給我踩肌肉,當時我的成績在湖北省一直都是第一,家裡人對我的成績有着很大的期待。

但是我記得很清楚,成績出來那一刻,傅園慧800米自由泳的成績是8分31,我遊了8分50多,她戴了一個紅色虎頭帽在場館裡跑來跑去,而我,強撐着邁不開的腿走到媽媽面前痛哭,媽媽安慰我說:“他們都是怪物。”

太失落了,你辛辛苦苦逼近極限地訓練了一整年,最終成績只提高了1秒,跟人家還差着20秒。這20秒,恐怕我這輩子都追不上了,正是這20秒,成爲了壓死我的最後一根稻草。

我媽一定也很失落,我自認從小就不是天賦型選手,但我的教練都誇我肯吃苦,直到那天我才真正意識到:天賦在競技比賽中是多麼難以逾越。

所以一直到2021年我退役,這中間訓練也好比賽也好,我都挺平靜的,無法做到最好,那就一直超越自己吧。雅加達亞運會結束後有記者問我偶像是誰,我想了想好像我一直在游泳上沒有一個明確要超越的目標,也沒有什麼偶像,我一直以超越自己爲首要目標,別的事情很難強求。

但我的游泳帶給我的,難道就只有一場絕望的比賽嗎?當然不是!小時候,我通過游泳期望獲得父母的認可,長大後,游泳有了更具象的好處——我以此爲生。我通過游泳收穫了人生中的第一個世界冠軍頭銜,這對我來說很重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以此爲人生中最值得驕傲的標籤,在我日後想在社會職場立足的時候,我所想到的第一個拿得出手的經歷也是“世界冠軍”。

職業運動員的生涯讓我收穫了體能上專業的儲備,即便我退役了,我也依然保持着高強度的體能訓練,這一點讓我在節目的第一期就脫穎而出,卷王之王那一關,我記得自己爬到最後一直抑制不住地在笑,那是一種發自本能的興奮感。

但時至今日我已經在想,怎樣才能換掉這個頭銜,我想要一個牢固的新身份,來證明我的人生還有實現其他價值的可能性。離開了競技體育我還能做什麼,我總覺得,憑自己的能力,在其他領域做出一番事業應該不算難事吧?

這種願望在我退役前後尤爲明顯,我身體裡憋着一股勁,它能讓我在其他領域也大展拳腳,但隨之而來的,是現實給我的一記重擊——我“失業”了,長達半年。

其實退役之後我有進入體制內的機會,也可以回湖北老家,但是我都拒絕了,我向往自由的生活,想跳出體制看看外面的世界。同時也渴望獨立成長,我不想一回老家別人提起我就說這是XXX的女兒,這讓我感覺永遠在父母的影子裡,無法真正成爲我自己。

於是在北京的小家裡,我精心準備了自己的簡歷,在工作經驗一欄裡寫上了“曾獲游泳世界冠軍”。在大概半年的時間裡,我拿着這份簡歷不停投遞了20多家公司,大多都石沉大海,只有我朋友的一家公司給了我回應。

那半年對我來說太難熬了,我沒有收入,但要自己交社保和五險一金,還要還房貸。但更讓我感到挫敗的是源自我內心的感受——我再怎樣也是個世界冠軍,你們怎麼不接納我呢?我有這個頭銜,我還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爲什麼突然一下我就從領獎臺那麼光鮮的地方跌到社會的最底層了呢?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無法接受這個現實,每天沒有工作我就健身、拍一些小視頻,我發現面試的時候,我的口頭表達能力太差了,我必須訓練自己掌握在短時間內清楚表達自己的能力。所以我就自己找選題自己拍,逼着自己在鏡頭前清楚地表達想法。或許冥冥之中也有安排,這項能力的訓練竟在綜藝節目找上我的時候派上了用場。

半年之後,我終於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朋友幫我找了個公益組織拍紀錄片,我們接觸了200名退役運動員,挑了12人拍成紀錄片。

我發現我和這些運動員都面臨着同樣的課題——我們想在人生的賽道上不停地尋找下一個巔峰,帶着這種光環的我們很難承認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離開了我們所從事了十幾年的專業項目,我們很難在第一時間就卸下光環,同時也很無助,不知道人生的下一步該怎麼走。

但也正是這樣的經歷讓我認清了自己,我不再是那個天之驕子張雨涵,我只是無數普通人中的一個,我也要過朝九晚五的社畜生活,爲了一些KPI忙到昏天黑地,辛苦賺錢維持生計。平靜的生活沒有那麼多波瀾,對於長期在賽場上高強度競爭的我們來說其實有點提不起勁,但這就是普通人張雨涵要過的日子。

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我的一點私心就是通過我的生活讓更多退役的運動員看到,我們離開競技體育還是有很多條路能走的。

這個項目結束後,公司沒能撐過疫情,而我也在跟父母的抗爭中做出了折中的妥協——重回體制內當一名大學老師。嚴格來說這不能算作妥協,父母希望我能在不穩定的環境中擁有相對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但與我而言我在成爲老師一段時間後,發現現在大學生確實太“軟了,我希望我能儘自己努力讓周圍人都有健康的體魄,這也成爲這一份工作中,我所追尋的意義。

後來《我可以47》也給了我同樣的答案——如果你對現狀感到不安和焦慮,那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我們能做的只有完成好自己的事情,充分感知生活,努力向外看,探索新的自己,然後等待這個世界變好。這也是每個人微小且平凡的力量卻能改變世界的原因所在。

好在我帶的學生游泳成績一直不錯,去錄《我可以47》之前我的學生剛在成都大學生運動會上拿獎。回來之後,他們跟我說:“張老師你太強了,我也要學好游泳。”那一瞬間,我心裡特別驕傲,我覺得我的價值似乎又通過這種渠道傳遞出來了。

我和我的隊友現在經常交流,老魏(魏思澄)他們要拍短視頻,有時候我們會聯合創作,下週我也約了劉浩然一起去越野跑,光是這種純粹的友情都讓我覺得這個節目來值了!在與他們的相處中,我逐漸變得不再那麼硬邦邦,開始變得包容且柔軟。我總說自己像一個媽拉着幾個娃一路打怪走過來,過程中大家誰都不服誰,但我們聚在一起就是特別開心。

如果是這個節目讓我“火”了,那一定是老天覺得我準備好了,因爲人永遠無法獲得認知之外的事情。

現在的我雖然看似幹着一份平凡的工作,但我也把平凡的生活“玩”出了不一樣的自我。我的社交平臺上有“張雨涵的100種人生”的企劃,我仍想把自己放到從0開始的位置去感受這個世界和我人生的多維度的可能性。

張雨涵,絕不擺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