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至今沒有4路及8路公車──1949我在防衛司令部的日子之1(鬱丁)

1956年警察爲了整頓成都路電影街的交通,在每天下午四時開始,在成都路入口處及昆明街十字路口處,各置了一個「禁行三輪車」的木牌。但因爲立法而不執法,日久生頑,禁者自禁,行者自行。(徵信新聞/中時攝影組攝)

臺灣防衛司令部,營區北接杭州南路,南臨上海路,西牆外是信義路,東垣有道水溝,溝緣即愛國東路,營區大門設在上海路,靠近信義路的方向,愛國東路及杭州南路,分別設置有側門及後門。越過上海路有一座大小格式相彷彿的營區,那便是東南長官公署轄下的補給司令部,因着職務關係,有時候也會被派去相關單位領取經費,這兩座營房就是今天的「中正紀念堂」。

也就在同一天,我便成了當時臺灣防衛司令部補給處財務科助理出納,出納是東北人,畢業於東北大學土木工程系,十萬青年十萬軍中的一員。我的工作,一是去臺灣銀行提款,二是支付事務經費中的一些雜支費用,如差旅費之類的費用,雖然簡單,卻不能出差錯。

這是我生平的第一份工作,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孫立人將軍這個人,爾後的幾十年,偶爾聽到有人提起這個名字,心裡面便會莫明奇妙地浮現出他的面容,和一股難以言傳的感慨,不自覺地升起一股想吶喊的情緒,不知道是爲他,還是爲自已。

市公車線路不多,班次也很少,公車線路按阿拉伯數字排列,其中缺4路及8路公車,據深諳當時政治氛圍的同事分析,這是對新四軍及八路軍的刻意忌諱,迄今60年如茲,這兩路公車編號仍付厥如。可見國共戰爭,對國民黨的傷痛,是如何的深刻難忘,歷經一甲子歲月,尚不能彌平傷口。對岸政府欲待和平統一,不能只是讓利而已,它必須具備更寬容的政治空間,讓國民黨有心平氣和的歸宿感。

那時候全臺灣人口總量才800萬人,大臺北區也只200萬人,因着人們的經濟活動量有限,對公共交通量的要求不甚急迫,感覺上公車線路不出30條,比起滯留廣州時,當地的城市運輸,公車線路的分佈密度,以及運載密度,己進入現代化城市行列。

私家車更是少之又少,一般中產階級的主要交通工具,三輪車是最普遍的。城市私營運輸工具,也以三輪車爲主,計程車是十多年以後才興起的。個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有一輛自行車尤其是英制飛利浦或海格力斯,那已是單身中產階級了。一些小商販生易人自行車既是交通工具,也是運輸工具,尤以偏鄉僻壤爲然。一輛日製自行車坐墊後的貨架上,可以堆疊3個籮筐貨物,或兩頭豬,平均戴重100公斤,從那種習以爲常的騎車技術,不難看出這種交通運輸文化的源遠流長,深深保留着日治時期的痕跡。

這個時代臺灣的軍人,除少數有眷官兵,餘者均不具備合法公民資格,不能申領身分證,沒有身分證,青年人不能入學就讀,成年人不能離營合法就業。剛到臺北進入防衛司令部工作,民國39年(1950)春天,司令部由日本進口一批自行車,以成本價分配給部內官兵購買,作爲個人的交通工具。軍人有自行車已屬奢侈品,進口車被視作寶貝了,日式車的優點能夠載重,倍受臺灣底層社會歡迎,財務科的同事,都將日製車換成英制飛利浦,我那時候正值年青好事年齡,當仁不讓,也擁有自己的飛利浦。

娛樂以電影爲主,最老牌的國際電影院座落在西門町西寧南路,因其靠近成都路,乃當時臺北市最熱鬧繁華的地段,這是一爿專業上演美片的影院。延平北路有過一爿歌廳,只一位歌星駐唱,一個來自內地的苦命人,看形相及其應對社會邪惡的身段和態度,不似職業風塵女性,完全是迫於生計,不得已而拋頭露面。正因其不善應對,沒幾天便因顧客不爽,連累歌廳被迫歇業3天。

京劇名伶顧正秋(中時檔案照)

京劇名伶顧正秋女士駐唱的永樂戲院,座落在迪化街的一條巷子裡,她組班來臺灣早於1949年的大撤退,班中各類角色均甚齊全,花旦張正芬老生周正榮是她上海劇校同科,武生李桐春李環春兄弟,當家老生胡少安與周正榮各擅甚場,周長於韻味,胡嗓音高亢激越,聲震屋瓦。後到的小生馬世昌,好像抗戰勝利後即在長沙搭班演出,看到他便會回想到隨同父母家人長沙觀劇的歲月,忍不住暗自神傷。

顧劇團在臺灣只有數年榮景,因市埸凋敝而被迫解散。剛撤退時,隨政府遷臺的士紳名流,官場嗜宿,一時間無所事事,舊劇尚可供他們追思往事,回味當年,重拾大陸記憶,大家都一窩風趨之若騖。畢竟臺灣地窄人稠,當久困愁城,許多人已被擠出政治門外,阮囊多金的人尚能安逸庹日,阮囊羞澀的人便要勒緊褲帶,緊縮開銷了,舊劇場上日漸冷落,事所必然。

顧女士的藝術造詣,有她個人獨到之處,任何個人的成功,天賦與努力均不可缺。還記得她最常演出的幾齣戲,起解、玉堂春、鎖麟囊、生死恨、齊如山老爲她專寫的征衣緣。這些劇目,綜合起來都看過好幾遍,那時侯前3排以後的座位,軍警票價才新臺幣3元,我的月俸是新臺幣48元,每週六與朋友們的最佳消遣,不是電影便是京戲。

銀行對現代化的城市而言,其工商發達與否,具有指標性的象徵意義。那時侯臺北市能夠指名道姓的銀行,以重慶南路爲中心,除土地銀行座落館前街,都集中在同一條街重慶南路上,那像現在這麼方便,條條街都可以找到銀行。

(作者爲文化藝術工作者)

來稿請寄:[email protected],史話專欄歡迎書摘合作與歷史相關文章、照片投稿。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