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北科棄智慧醫療產業 短視近利

臺北市北投士林科學園區,有三塊精華地段的地上權招商,雖然作業早已於二○二一年底完成,但最近其過程卻爆出爭議。此事雖已進入司法程序,但其中有個應該與法律無關,衆人可能沒有很注意,卻是攸關醫療定位而值得申論的議題,即三塊基地原本設定百分之卅用於智慧醫療產業,接着降爲百分之廿,最後乾脆取消,成了招標成功的關鍵。爲何智慧醫療竟會成爲土地開發的阻礙呢?

人們的生活,大致包括食衣住行育樂等幾個層面,所有人都需要生活,種種生活層面,就是傳統產業與電腦科技盡情揮灑的廣大市場,所以他們傾注全力在製造與推銷人人都用得到的產品。醫療雖然也是生活一部分,但生病不是常態,病患用到的東西只是小衆,所以通常不是投資者的優先選擇。

如今電腦各種軟硬體對於一般人生活的「智慧化」,可說是進步神速,主要就是因爲具有「大衆皆宜、容易上手」的特性。雖然精密晶片的製造與功能強大程式的設計,都是相當艱辛的過程,但它們若發生錯誤,是可以不斷的、多達千百次也無所謂的修正或除錯,直到接近完美的成品產出。然而,施作在人體的技術或物質,只能容許極少數或輕微的副作用,一旦發生重大不良甚或致死事件,相關人員殫精竭慮、投入龐大經費而略有成果與進展的心血,可能就會付諸東流。

所以,「智慧醫療」遠比「智慧生活」困難,原因就是資源的投入與獲得實質回饋的預期,兩者存有相當顯著的差異。但我們能說醫療不重要嗎?俗話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一句話就道盡了醫療的重要性。醫療在生活上,可以定位爲「不時之需」,但這種「不時」,對正常人不用說,即使對於早已罹患慢性病而維持穩定的病人,也一直都存在着突如其來而讓人措手不及的可能性,所以「之需」的準備,最好儘量周延而完整。

可惜的是,如今汽車猛往自動駕駛發展,但自動去顫器,還需人爲操作,不會自行移動到需要急救的人身上。手機可以搞定點餐與旅館預約,而臨時生病,電腦仍無法協助進行初步輕重篩檢與分流,讓病況在最適時間內獲得處置,遑論「一指」就可以挑選藥品或登錄病房了。「智慧生活」落實很快,而「智慧醫療」,則仍然需要有心人的努力付出,才能得到進步與改善。

所以,也讓人遺憾的是,在臺北市寸土寸金的寶貴土地上,前人瞭解推動智慧醫療產業的重要性,所以設定了開發需佔百分之卅的條件。沒想到主事且本身就是醫師的前市長,理應更加明瞭其重要性,卻配合了財團的獲利計算,直接就把智慧醫療產業取消了。雖然這只是個案,但見微知着,從書店被百貨公司取代,到土地創值直接就刪除智慧醫療,顯示商人沒有爲公益奉獻的心,而擁有公權力的內行人也不堅持、不重視專業,臺灣的智慧醫療產業還有前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