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治仁/拜登決定不容易—領導者不偏聽

拜登總統退選是很不容易的決定。根據媒體報導,在他辯論表現砸鍋面臨勸退壓力時,拜登是堅定地想要選到底。太太吉兒和兒子杭特是他最常聽取意見的家人,都認爲拜登即使辯論表現不佳,但還是最有機會擊敗川普的候選人,所以強力支持繼續競選。

事實上,拜登宣佈退選時並非已走到窮途末路。體制上他在初選中獲得了足夠的票數支持,政治上民主黨雖有金主和大老希望他退選,但是多數民主黨檯面上的政治人物都還是表達支持,或至少是沉默和觀望。希望拜登退選的呼籲還是小於支持他的聲音,因此他並無非退選不可的壓力。

做成這個決定主因是親近幕僚分析民調資料,讓拜登了解選民對他高齡和身體狀況的憂慮,和堅持選下去可能敗選的機率以及對他歷史評價造成的傷害。

在拜登決定退選正和幕僚研議如何在下午對外宣佈之際,白宮相關人士和支持者還在跟外界保證拜登總統一定堅持到底。當天早上競選總部共同主席里奇蒙還在十一點的談話節目Face the Nation上大力疾呼:「我要清楚明白地說,他已經決定了。那個決定就是接受提名尋求連任,並且贏得連任。」下午一點四十五分,拜登就發表了退選宣言。

這件事不容易,是因爲高階領導人不容易聽到真話,尤其是攸關自己利害關係時的真話。拜登自己和家人當然希望連任,他的親近幕僚如果只在意自己的政治前途和利益,理應勸他選到底。但是幕僚卻能根據客觀數據做出相反的建議,能夠找到這樣的幕僚組成團隊實屬不易。

即使辯論表現不佳,雙方民調也還在誤差範圍,並未拉開。拜登自己能點頭,也就是要一位手握實權的現任總統承認身體狀況不佳而退選,更是不容易,因爲權力容易使人膨脹昏頭,認爲自己無所不能。

不管拜登退選是基於自我保護或是堅決不願看到川普當選,他的決定讓民主黨開創了一個新局面,副總統賀錦麗成爲候選人之後,民主黨的氣氛丕變,募款創歷史紀錄,選戰回到了勢均力敵的五五波。

領導人要非常刻意及努力來避免偏聽的問題。自己親近或信任的工作夥伴是不是有不同觀點,以及敢不敢說真話是兩大關鍵。不管在政界或企業界都一樣,如果一開始就找同質性高的人組成團隊,就很難有不同角度的意見出現。團隊氛圍如果不鼓勵表達不同意見,總是體承上意,也看不到對真實情況的分析。這兩點都跟領導人的作風直接相關。

爲何會出現很離譜的決策?經常都跟團體迷思(groupthink)有關。最有名的案例是甘迺迪任內發動了災難性的豬玀灣入侵失敗,後來學者研究發現爲什麼這麼多聰明又經驗豐富的專家會做出這麼糟糕的決定,因爲團體內部看法相似,相互呼應,而有不同看法的人又怕破壞團結或揣摩上意而保持沉默。

我推薦一個「事前檢討會」的機制,就是在事前所有人腦力激盪把某件專案失敗的原因提出來,這樣可以讓大家思考並避免錯誤,而非只能事後檢討。

不管用什麼機制,重點是領導者不偏聽,能夠組成意見多元且願意表達的團隊,瞭解真實意見後再作決策,才能降低犯錯的機率。

(作者爲雲品國際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