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藥出海東南亞熱情不減,這些趨勢值得關注

近年來,中國生物醫藥企業出海提速,歐美已不再是唯一選擇,越來越多生物藥企將業務拓展至市場增長更快的東南亞地區,出海的產品也不僅僅瞄準傳統的仿製藥,更多創新藥也逐漸成爲中國生物藥企的佈局重點。

業內人士認爲,東南亞地區擁有蓬勃的醫藥創新氛圍、靈活的藥品監管政策和多層次的支付體系,是極具潛能的創新藥新興市場。

“借船出海”熱情不減

目前中國生物藥企出海模式非常多元化。例如,近日海森生物宣佈完成對韓國生物製藥企業Celltrion旗下14種品牌產品在新加坡、泰國等亞太多個國家和地區商業權益的收購,並建立更完善的國際化供應鏈及質量管理體系。

通過這一收購,海森生物不但豐富了產品管線,而且開啓了其在泛亞太地區的商業化佈局。除了這種通過收購兼併等渠道合作出海模式之外,也有企業親自前往東南亞建設基地、開拓銷售市場等。截至目前,藥明康德、藥明生物、君實生物、康方生物等藥企都在東南亞有生產銷售佈局。

去年,君實生物與康聯達設立合資公司,在包括泰國、文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越南9個國家,進行PD-1單抗藥物的合作開發和商業化。

中國生物藥企更爲常見的出海模式爲“借船出海”,也就是把自己的產品和權益賣給海外企業,由海外企業負責後續的臨牀和藥物開發、上市等工作。

去年,康方生物與正大天晴的合資公司正大天晴康方與Specialised Therapeutics(ST)公司簽署合作許可協議,ST公司將擁有該公司研發的一款PD-1單抗在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11個國家的獨家銷售權,該合作總對價約7300萬美元。

從仿製藥出海轉向創新藥出海

而從出海東南亞的產品來看,近年來,細胞基因療法和創新生物製藥逐漸成爲熱門領域。儘管目前跨國藥企在東南亞醫藥市場仍佔據絕對優勢,但中國藥企有望通過提供更高性價比的產品擴大在東南亞市場的份額。

君實生物副董事長李寧在今年早些時候的JP Morgan醫療健康投資大會上談到中國生物藥企出海的趨勢時表示:“創新藥出海東南亞是近幾年纔開始的新趨勢,此前,國內仿製藥出海東南亞已有很多年。”

他分析稱,東南亞大多數本地藥企都以生產仿製藥爲主,歐美的跨國藥企在東南亞銷售的藥品也以仿製藥爲主,創新藥較少。君實生物在東南亞對標的是跨國藥企在當地銷售的創新藥,並提供保證安全和療效之外更具性價比的創新藥。

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到,和黃醫藥的一款新型抗腫瘤藥物呋喹替尼也將視合作方的計劃,伺機出海東南亞市場,並且目前已在新加坡遞交新藥上市申請。該藥物近期剛剛獲得歐洲監管機構的批准。

和黃醫藥一位產品業務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東南亞市場的監管有一個特點,也就是如果是美國FDA批准的藥,基本就能獲批。新加坡市場本身雖然不大,但可以輻射到東南亞的周邊國家。”

擁有近7億人口的東南亞市場,醫療需求潛力巨大,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爲,東南亞市場碎片化嚴重,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使用語言就超過10種,這導致東南亞各國在藥品註冊等方面的政策法規、市場門檻、監管規則、藥企研發能力、市場支付水平等多方面存在較大差異。

“東南亞對於本土市場銷售渠道的要求很高,支付能力也較爲有限,整體而言是個比較吃力的市場,雖然不那麼卷,但也不怎麼賺錢。”一位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投資模式趨於多元化

海森生物背後的投資運營方康橋資本首席執行官傅唯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出海東南亞到底賺不賺錢,真的不能一概而論,如果不賺錢,就不會還有那麼多企業要想辦法在東南亞做生意了。因爲各家企業的投資模式都不完全一樣,只要能找對盈利模式,很多企業還是能有利潤的。”

普華永道數據顯示,2015年至2023年間,中國企業對東南亞醫療市場直接投資交易總額累計超過66億美元,交易數量從2015-2017年的年均3筆增加至2021—2023年的年均9筆,交易金額從2015年的5.33億美元增加至2022年的接近16億美元。

2015年以來,中國的醫療企業及投資機構通過各類形式的直接交易投資甚至控股東南亞地區醫療企業,以獲得更大的市場空間、更好的產業鏈整合機遇以及更樂觀的投資回報預期。2015年至2023年,醫療行業佔中國對東南亞地區直接投資交易數量比例約爲10%。

除股權收購、股權融資等直接投資的交易方式,中國企業還通過認購海外PE/VC的LP份額、設立家族辦公室等形式,間接投資東南亞地區的醫療企業。中國企業對東南亞醫療市場的直接投資已經從製藥、醫療耗材等領域擴展到醫療設備、醫學檢測、數字醫療等領域。

普華永道稱,東南亞地區醫療行業依託穩健的市場增速、持續增加的醫療投入和特色的醫療旅遊市場等特點備受中國企業關注。東南亞人均醫療支出快速增長,醫療支出佔GDP比重提升,但對標發達國家仍有較大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