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九乘組亮相“亮點”不少
本報赴酒泉特派記者 樊 巍 劉 洋 本報特約記者 佔 康經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瞄準北京時間10月30日4時27分發射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10月29日上午,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蔡旭哲、宋令東、王浩澤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與中外媒體記者集體見面。此次任務中,擔任乘組指令長的蔡旭哲曾於2022年6月執行過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另兩位“90後”航天員均爲首次執行飛天任務的我國第三批航天員,其中宋令東曾任空軍航空兵某旅飛行中隊中隊長。王浩澤曾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曾從事新型動力發動機的預研工作,王浩澤也成爲我國首位女性航天飛行工程師。
圖片說明:29日上午,神舟十九號乘組3名航天員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與中外媒體記者集體見面。從左至右爲王浩澤、蔡旭哲、宋令東。 (視覺中國)
蔡旭哲:時隔22個月重返太空據《環球時報》記者瞭解,此次執行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行任務,距離蔡旭哲完成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僅22個月,蔡旭哲也因此成爲目前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史上間隔時間最短重返空間站的航天員。2023年3月,蔡旭哲被授予“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並頒發“三級航天功勳獎章”。此後,他迅速將心理和身體狀態全部“歸零”,半年後,就投入正常任務訓練。憑着優異的表現,蔡旭哲被選入神舟十九號乘組並擔任指令長。這次任務中,神舟十九號乘組面臨一些新挑戰,其中包括進行多次出艙活動以及超過半數以上的新實驗、新項目。爲此,他們在地面進行了出艙活動水下訓練、出艙活動程序訓練、空間站任務出艙程序虛擬現實訓練等大量的出艙相關訓練。針對新實驗,他們和科研人員溝通交流,反覆推演實驗的每個環節,提高實驗可行性和可靠性,確保實驗能在太空順利開展。對於自己的新隊友,蔡旭哲介紹稱,“宋令東原本是殲擊機飛行員,心理素質好,操作能力強,操作習慣好,善於動腦筋,遇到問題會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決方法;王浩澤是搞科研出身,理論功底深厚,對飛行手冊理解得透徹,在訓練中能夠及時發現容易操作失誤的步驟,並提出優化方案。”在見面會上,蔡旭哲在回答《環球時報》記者提問時表示,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是一場接力賽,千千萬萬的航天科技工作者都是這場接力賽的參與者、建設者、傳承者,大家牢記使命,砥礪前行,不斷創造新的輝煌。航天員也是其中的一員,兩位隊友都是90後,大家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爲國出征,爲國爭光,一起奮鬥,一起奔跑。宋令東:從天空飛向太空據《環球時報》記者瞭解,首次執行飛天任務的宋令東,曾任空軍航空兵某旅飛行中隊中隊長,被評爲空軍一級飛行員。2020年9月,宋令東正式加入中國第三批航天員隊伍。入隊時,宋令東的成績很突出。然而,經歷了第一次任務選拔後,他卻榜上無名。“從天空到太空,一字之差,自己究竟差在哪一步?”他感到很失落。欲“問天”,先問己。宋令東對入隊以來的學習訓練情況進行了覆盤反思,發現了制約自己的問題——多年的飛行生涯,塑造出宋令東衝勁十足的性格特質。對戰鬥機飛行員而言,一旦駕機升空,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勝負就在一念之間。飛行員必須勇當“孤膽英雄”,果敢善戰、先發制人、搶佔先機。而載人航天工程,是“萬人一杆槍”,是各分系統的集大成者。航天員更注重團隊協作,只有沉穩、準確、高效配合與操作,才能把千萬人的心血、汗水和智慧化爲最有效的數據帶回來。宋令東決意改變自己。不管是訓練、工作,還是生活中,他都刻意讓自己的節奏慢下來、穩下來、靜下來,做到不驕不躁,不徐不疾。操作上,宋令東不再追求速度,而是穩中求進,各項訓練成績也穩步提升。2023年,經全面考評,宋令東入選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經過一年多的共同訓練,宋令東的操作能力得到隊友們的一致認可。對於此次長達半年的太空之旅,宋令東充滿期待,他表示,希望能像小時候在家裡的土地上一樣,嘗試着在太空種出紅薯;能走出艙外,欣賞浩瀚宇宙、漫天繁星,飽覽祖國大美河山。王浩澤:從造火箭到坐火箭據《環球時報》記者瞭解,大學本科階段,王浩澤學的專業是熱能與動力工程,研究生階段她主攻等離子體爆震,在畢業後她開始從事火箭發動機預研工作,現在又成了航天飛行工程師,這麼多年,王浩澤不斷涉足新的領域。她直言,“我喜歡挑戰未知領域,享受從不會到會、從不懂到懂的成就感。”當國家選拔第三批航天員的通知到達單位時,王浩澤得知自己符合報名條件,踊躍報了名。她認爲,航天員是代表祖國和人民出征太空的英雄,雖然這個職業像天上的星星一樣高不可攀,但她還是想試一試,哪怕落選了,也算和航天員有過交集,也是件榮耀的事情。作爲我國第三批航天員隊伍裡的唯一女性航天員,王浩澤在學習訓練中不讓鬚眉。據瞭解,在出艙程序訓練中,航天員需要穿上100多公斤重的艙外航天服,模擬出艙過閘段動作。由於服裝內加了0.4個大氣壓,王浩澤做動作比較費力,加上在頭盔內,頭部活動受限,視野也變得狹窄,只能藉助腕部反光鏡來擴大視線範圍。有一個科目需要將一個軟管束的接頭,插入腰際直徑僅約1釐米的兩個插孔,這個動作是個技術活,對於身着艙外服的航天員來說,更非易事。王浩澤在訓練過程中,起初手只能勉強夠上目標,但視線達不到,戴着厚厚的手套,手也沒有觸感,試了幾次後,胳膊就沒力氣了。爲此,王浩澤主動找教員一遍遍加練,反覆揣摩手抓握扶手的位置、反光鏡的方位和身體姿態的扭轉角度。她慢慢找到了巧勁兒,再做這個動作便能一氣呵成。王浩澤有一個筆記本專門記錄訓練體會,本上一半內容是關於交會對接訓練的。短短10分鐘的操作,曾是橫亙在她面前的一座大山。她向當過飛行員的同批隊友們取經,“太空穿針”第一人劉旺也把“獨門秘籍”手把手傳授給她。經過近千次的交會對接練習後,王浩澤現在也能“百發百中”,成績均爲優秀。“我們已在地面模擬器訓練了無數次,我和大家一樣做夢都想去天上的空間站看一看,我想在咱們的‘太空豪宅’裡飛來飛去,體會失重的快樂。我想精心完成好每一項任務,守護好咱們自己的太空家園。我還想在深邃的太空裡遨遊,向星星揮一揮手。當然我更要看一看生我養我的祖國母親,無論身處何方,祖國母親永遠是我最深的眷戀。星河滾燙,夢想發光,我會努力拼搏奮鬥,永不停歇。”王浩澤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