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發掘遺址內涵 講好四川古人類故事

日前,皮洛遺址暨更新世亞歐大陸古人類遷徙擴散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川召開。來自國內外的近百位專家學者走進位於甘孜的皮洛遺址、資陽的濛溪河遺址、遂寧的桃花河遺址等舊石器時代遺址考察,並就四川舊石器考古相關工作展開學術交流。

從青藏高原東緣的皮洛遺址到四川盆地的濛溪河遺址、桃花河遺址,近年來四川已發現舊石器點位200餘處,覆蓋14個市州,證明至遲在20多萬年以前,四川境內的多個區域已有人羣遷徙並頻繁互動。

國際博協亞太聯盟名譽主席、韓國東亞考古研究所所長裴基同認爲,皮洛遺址、濛溪河遺址、桃花河遺址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對人類如何有效利用本地資源以及如何克服環境障礙極具研究意義。

在極端環境下,遠古人類如何生存繁衍和演進?更新世亞歐大陸古人類曾經如何遷徙擴散?要回答這些問題,需要長時段、多學科的發掘研究。圍繞川內舊石器遺址的整體發掘及保護,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呂紅亮建議,應制定精細化的發掘計劃,建立跨學科、跨地域的學術合作。

如何講好川內舊石器遺址考古故事?今年,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資陽市博物館聯合打造的濛溪河遺址微型“博物館”已正式亮相,桃花河遺址現場也佈置了小型陳列室。兩個舊石器遺址發掘地以類似於博物館展陳的方式展示遺址的考古發掘成果,向公衆展示遺址重要意義。(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