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北斗”丨衛星爲防災減災開“天眼”,未來可像用電一樣便捷

(原標題:身邊的“北斗”丨衛星爲防災減災開“天眼”,未來可像用電一樣便捷)

編者按:第三屆北斗規模應用國際峰會10月24日-25日在湖南株洲舉行。作爲北斗技術的重要策源地、創新應用的示範區,湖南具有發展北斗產業的獨特優勢。爲充分展示北斗規模應用的最新成果,擦亮北斗“湖南名片”,紅網時刻新聞推出《身邊的“北斗”》系列報道,看北斗如何“飛入尋常百姓家”。

天儀研究院展示的衛星模型。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劉志雄 長沙報道

“讓航天觸手可及,是我們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長沙天儀空間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楊峰說,未來要讓大家用衛星就像用電一樣便捷、便宜。

第三屆北斗規模應用國際峰會即將召開之際。近日,紅網記者在天儀研究院見到了正在組建的衛星,一個個零部件擺在操作檯上,組成直徑不到一米的方形衛星。

“目前有5顆衛星正在製作,都是定製化的科研衛星,將承擔不同的科研任務。”天儀長沙公司副總經理李曉明介紹。

發射前的“神啓號”衛星。

不久前,9月24日,由天儀研究院與張掖星座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製的天儀41星(神啓號)搭乘捷龍三號運載火箭升空。這是天儀研究院的第19次太空任務,至此,天儀研究院已有31顆衛星進入太空。

與尚在研製的科研衛星不同,“神啓號”是SAR衛星。SAR衛星的特點是全天候、無需光,即使有云層遮擋,也可對地表甚至穿透地表成像。2020年12月,天儀研究院發射我國首顆商業SAR衛星“海絲一號”,填補了我國商業SAR衛星的空白。

李曉明說,希望通過北斗規模應用國際峰會讓更多人知道天儀研究院,讓衛星能監測到更多的可能風險。近年來,天儀研究院的SAR衛星在自然災害監測中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猶如爲防災減災打開了 “天眼”。

搭載“海絲一號”衛星的火箭升空。

2023年11月,天儀研究院製造的“涪城一號”,發現了綿陽市涪城區建築的21個風險點,當地及時進行了覈查處置。2023 年 12 月 18 日,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發生 6.2 級地震,餘震頻發且伴有泥石流,地面人員難以進行地貌變化測量,此時天儀研究院的“巢湖一號”衛星從 500 公里的高空順利完成任務。不僅如此,天儀研究院的衛星還在 2023 年 7 月的河北省涿州市暴雨氣象災害、2022年1月湯加王國洪阿哈阿帕伊島海底火山爆發等災害中,爲救災和次生災害預見監測提供了空間技術支持。

不僅衛星本身技術在發展,天儀研究院的製造能力也在進步。目前最小的衛星現在是6u(12cm×24cm×36cm),重量在6-14公斤之間,例如NASA研究的“月球手電筒”衛星。“早期裝配一顆6u的立方星需要三個月,現在通過模塊化、標準化,一週就可以。”李曉明介紹,300公斤級的SAR衛星,傳統的研製要幾年,通過小型化、模塊化,天儀研究院把時間壓縮到了一年。

“天儀研究院的發展離不開湖南對航空航天及北斗產業鏈的重視與支持。”李曉明說,他們在產業鏈、人才、科研項目申報等方面也享受到了優惠政策,與湖南省先進技術研究院等其他幾家優勢企業聯合申報的湖南省十大科技攻關項目,其相關研發成果用在了“神啓號”上,爲衛星幾個關鍵指標的實現提供了重要支撐。

在湖南,“高大上”的太空任務不再是新聞,已是一種“新常態”。

相關鏈接:

身邊的“北斗”丨隔空喊話駕駛員“別玩手機” 北斗讓道路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