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中美應爲全球雙碳擔重任

旺報社評

今夏以來,北半球進入「烤爐」模式。北美洲、歐洲、亞洲多國都出現極端熱天。英國首次出現40℃以上的高溫,法國和西班牙發生「毀滅性的野火」,義大利、葡萄牙、挪威等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乾旱,美國多個城市刷新了高溫紀錄,大陸高溫已持續超過30天,影響人口超過9億人,臺灣南部與東部前幾天也出現40度高溫。

極端高溫 無人倖免

持續超高溫威脅民衆健康,歐洲僅西班牙和葡萄牙就已有1700多人死於高溫,大陸也出現多例熱射病(重症中暑)死亡病例。高溫不僅再次衝擊俄烏衝突以來的全球糧食安全,也給本就嚴峻的能源供給形勢雪上加霜。各國發電和用電需求激增,能源供應卻面臨短缺。歐洲多座核電站因高溫天氣停擺,水電供應不足,電價普遍上漲,臺灣尖峰用電量也創下歷史用電新高紀錄。全球多地政府呼籲居民節約用能,多個城市宣佈進入「高溫緊急狀態」。

北半球大範圍的炎熱天氣是受到西風帶和副熱帶高壓帶的影響,但其大背景是全球氣候變暖。最近50年全球變暖正以過去2000年以來未曾見過的速度發生,全球平均氣溫以每10年0.15°C速度上升。全球變暖改變了大氣、海洋環流及地表狀態,也大大提升了夏季基礎溫度,更極端、更頻繁、更持久的熱浪變得更加常見。此番「高燒不退」的熱浪提醒人類,氣候變化是必須立即行動來應對的嚴酷現實。

世界氣象組織警告稱,未來全球極端高溫天氣會變得越來越普遍,這種情況或將持續到2060年。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彼得堡氣候對話會上發出嚴厲警告,氣候變化,沒有一個國家能倖免,他強調:「我們現在正在面臨抉擇,要麼一同採取行動,要麼一起自殺。」

多項研究都表明了全球溫度與溫室氣體排放的高度相關性。應對氣候變暖的核心是嚴格控制碳排放,加快全球能源轉型。2016年生效的《巴黎協定》明確了全球共同追求的「硬指標」:本世紀末前,把全球平均溫升控制在前工業水平的2°C以內,並努力不超過1.5°C。這意味着全球碳排放要在2025年達到峰值,在2050年之前全世界碳排放淨值需歸零,才能避免氣變帶來的災難性後果。

完成這一指標,需各國密切配合和相互幫助,各國應更大力度、更團結地投入應對氣候變化的議程。不久前召開的G7峰會和北約峰會,西方國家支持在2022年底前建立全球「氣候俱樂部」,以加速實施《巴黎協定》。這不應僅僅是又一個承諾。歷史上排放溫室氣體最多的美歐國家,迄今爲止還沒有兌現其對低度開發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資金與技術援助方面的承諾。根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發達國家應率先減碳並向遭受全球變暖破壞性影響且轉型困難的貧困國家提供更多支持。

氣候治理 知行合一

中美兩國的合作尤爲重要。作爲兩個排放大國,全球「雙碳」(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需要中美之間的深度合作。去年,中美雙方共同發表了《中美應對氣候危機聯合聲明》和《中美關於在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已指明瞭方向。

大陸在應對氣變方面展現了積極姿態。2020年,大陸向國際社會承諾: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今年6月,大陸生態環境部等17部門聯合發佈《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提出要最大限度採取趨利避害的適應行動。拜登政府也多次表態希望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大有作爲。

此外,各國應積極斡旋透過合理解決烏克蘭危機來緩解全球能源危機。持續的俄烏衝突導致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價格高漲、供應緊張。《經濟學人》近期文章指出,如果各國政府應對不力,今年的能源危機可能會讓化石燃料業重新崛起,使全球減緩氣候變遷的路途更難行。解決全球能源危機,依然需要各國多做勸和促談之事,恢復全球經濟秩序,以更好應對氣候變化。

氣候治理已經成爲全球治理的核心議程之一,重要的是知行合一,熱浪炙烤民生,考驗着各國政治合作的決心,能否有效應對氣候變化讓地球繼續成爲宜居之地,中美兩大國有不可推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