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中華文化軟實力 兩岸聯手一定強

旺報社評

大陸動畫片《哪吒之魔童鬧海》(哪吒2)全球票房已超越《冰雪奇緣》、《侏儸紀世界2》等好萊塢大片,且還在上映中,兩位奧斯卡評委觀影后邀請《哪吒2》角逐2025年的奧斯卡獎。然而,由於受到大陸電影在臺上映一年10部配額的限制,除非有影展等特殊安排,否則臺灣觀衆不太容易及時看到這部大片。

哪吒悟空 雙雙熱賣

大陸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慧公司,春節前推出人工智慧(AI)大型語言模型DeepSeek,立刻火爆全球,1月下旬以來,始終高居蘋果App Store和安卓系統Google Play下載第一名。不過,「基於國家資通安全考量」,行政院長卓榮泰已要求公務機關全面禁用,公立大學及研究機構如果有需求,也須依規定申請核可並採取必要的管制措施後纔可使用。

大陸在去年8月分推出首款3A遊戲大作《黑神話:悟空》,上線一週即賣破1千萬套,全平臺最高同時在線人數300萬人,創下紀錄。在臺灣玩家的引頸期盼下,《黑神話:悟空》數位版11月終於在臺上線、實體光碟版更遲至今年1月才上市,不少等不及的玩家表示,早已轉跳香港、日本等商店購買了。

哪吒在臺灣稱爲三太子或太子爺,是廟會活動中的要角。「電音三太子」結合電音、本土文化與傳統民俗藝陣,近年頗受歡迎,曾登上高雄世運、臺北聽奧、臺北花博等大型活動表演舞臺,2010年跨海在上海世博會演出,是深具臺灣特色的宗教民俗表演。

孫悟空也是臺灣民衆熟悉的角色,從卡通、電視、電影到戲曲,孫悟空的故事風靡了無數觀衆。早在1971年,臺視就曾經推出閩南語布袋戲《新西遊記》,主題曲〈水噴噴〉是許多4、5年級生共同的回憶;兩岸三地也曾合作推出孫悟空電視劇,2002年中視首播《齊天大聖孫悟空》,網羅兩岸三地影星參與演出,收視不錯。臺灣樂團五月天2012年的專輯收錄了非常膾炙人口的〈孫悟空〉,揣摩孫悟空從西天取經之後的心情,很有創意。

哪吒和孫悟空這兩個角色,不只兩岸華人熟稔,甚至被認爲是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東亞漢字文化圈」的代表性人物,因爲哪吒和孫悟空都不是傳統型角色,強烈的叛逆精神與自我實現意志,使他們深受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的喜愛。

兩岸一家 說好故事

《哪吒2》裡有句臺詞「我命由我不由天」,成爲中國大陸的自我期許,大陸駐美國大使謝鋒前幾天在「美中總商會成立20週年慶祝會」上,引用這句經典臺詞剖析中美關係,他強調,美國揮舞「關稅大棒」,脅迫不了中國、更擋不住中國的發展。《黑神話:悟空》裡,悟空與天命人之間的關係,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與遊戲的趣味性,大大提高了玩家的留存率,其核心同樣是舖陳一個人如何抗爭既定命運的歷程。

無論是哪吒、孫悟空還是以中文思考的AI大模型DeepSeek,基底都是中華文化,透過新興科技、藝術與創意製作出的戲劇、電玩甚至AI大模型,提供世界有別於由西方價值及文化內容所帶動的流行文化與科技應用;儘管西方觀衆、玩家和使用者,還需更熟悉其中的文化元素,但是從現實的市場來看,迭創紀錄的銷售規模,顯示大陸已能掌握跨越文化門檻的流量密碼,值得臺灣多加關注與瞭解。

哪吒和悟空並非大陸的專利,同樣是臺灣的文化資產,而亟思發展AI產業的臺灣,若能如同印度一樣,在便宜、好用、開源的DeepSeek上,開發自己的LLM,相信會縮短時程與成本;當然,使用中文的臺灣,一定會比印度更好上手。

當全世界都在享受大陸的創意時,臺灣實在不應該錯過;兩岸在共同的語言、文化等基礎上,可以在發展軟實力方面,應該會有更多對話的空間與合作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