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臺灣需要避戰謀和
旺報社評
從川普到拜登,美國對中國大陸發動一連串貿易戰、科技戰,結果不但貿易逆差不減反增,中國與東協國家、歐盟國家的經貿關係也持續增長,展現強大的經濟韌性,證明美國對中國的外交孤立與軍事圍堵收效甚微。特別是中共二十大後,積極的大外交活動,以朋友圈化解包圍圈的成果逐漸展現出來。
澳洲看見機遇
俄烏戰爭顛覆了既有的世界秩序,2022年可說是G2世界格局確立的一年。在G2格局下,未來世界究竟是兩極或兩極多強格局,尚未底定,但是兩大之間難爲小,許多國家開始思考在中美兩強競爭日趨激烈的世界局勢中如何抉擇。最近澳洲與日本出現不同的對中政策轉向,雖然各有不同的戰略環境與國家利益,但背後的戰略思維與趨勢判斷值得探究。
中國是澳洲最大貿易伙伴,佔出口額3成以上。過去4年兩國關係因人權議題與貿易糾紛而緊繃。2020年澳洲向世衛組織提請調查新冠病毒源頭,讓北京十分不滿,對澳洲商品進行制裁。今年5月工黨政府上臺後雙方關係開始調整,中澳元首上月在G20峰會會晤,氣氛融洽。澳洲外交部長黃英賢本月訪問北京出席中澳建交50週年活動。她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會面時表示,希望兩國能「明智地管控分歧」,在各自維護其國家利益之上發展雙邊關係。
黃英賢此行代表了中澳重新開始經營可控的外交關係。目前中方尚未宣佈取消制裁,艾班尼斯政府也重申在香港和大陸的人權問題上,兩國存在分歧。但澳洲將不再從與中國競爭的角度來處理相關問題,而是務實地從澳洲與區域的利益出發。澳洲加入美國主導的五眼聯盟、四方安全對話及美英澳同盟等安全組織,但並不妨礙澳洲務實處理與中國關係,共同追求兩國利益最大化。
2020年起,日本對中國出口超越對美出口,中國成爲日本最大貿易國家。拜登延續前總統川普「美國優先」的經濟民族主義,強調「買美國貨」和製造業迴流,減少進口。日本對中國的依賴將會越來越深。但是由於歷史問題與強烈缺乏安全感,經濟的依賴並沒有讓日本決定改善與中國的外交關係與軍事對抗。
日本看見威脅
2022年12月16日日本內閣公佈新版《防衛計劃大綱》、《中期防衛力整備計劃》以及《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安保三文件」。此次修訂允許日本自衛隊具備「反擊能力」,被視爲二戰結束以來日本防衛政策的重大轉變,日本憲法第九條的和平精神基本不復存在。《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直指中國是「迄今最大戰略挑戰」。日本還決定逐年提高國防預算,預計至2027年度國防預算將達到GDP的2%。日本國防政策的調整與經費的增加,都突破過去的約束,這將造成東北亞地區的軍備競賽與安全風險。
日本國防政策的重大轉向,用國際關係攻勢現實主義大師米爾斯海默的概念來說,當美國逐漸撤出第一島鏈的同時,日本將更積極的扮演起所謂的「離岸平衡」的角色。這當然引起北京的強烈不滿,不但讓日本外交大臣林芳正訪中計劃受阻,也加大與俄羅斯聯合軍演的力度。而實際上日本人口老化以及經濟長期不振,能否支撐2027年度國防預算達到GDP2%的目標不無疑問,更讓日本國民質疑與周邊國家進行軍備競賽是否符合日本的國家利益?
從日本與澳洲的對中政策轉變,可以看出兩國對中國認知上的差異,前者看到的是威脅,而後者看見了機遇。當然澳洲仍然維持與美國的軍事合作,日本也沒有放棄與北京外交的努力。顯然都不願意回到兩極對立的冷戰格局。日本與澳洲正代表不同國家對中國崛起的兩種相反態度。和平統一仍是北京的基調,武統臺灣對中共而言也有較高的道德壓力。臺灣每年從大陸賺取超過千億美元的逆差,大陸對臺灣不只是威脅也是機遇,從日本與澳洲的轉向,臺灣應冷靜思考自己的戰略方向。美國通過《國防授權法案》表現對臺的軍事支持,蔡總統也宣佈延長役期展現備戰的決心。有了備戰的準備,臺灣是不是也該開始謀畫避戰謀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