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數位經濟需軟硬並進

旺報社評

美國商務部傳出擬擴大對大陸半導體制裁,包括華虹半導體、長江存儲、長鑫存儲等科技大廠,均將列入實體清單,禁止美企出口半導體設備。無獨有偶,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最近也基於《外國公司問責法》,把嗶哩嗶哩、拼多多、京東、小鵬汽車等88家在美上市知名陸企,列入退市風險名單(原先僅40家)。

決心衝刺數位經濟

高達128家退市風險名單中,絕大部分都是擁有技術或市場的科技新創。美國的打壓,無非是不想讓陸企輕易從美國資本市場籌措資金,變相資助大陸的科技發展。美商務部與SEC的聯袂舉動不太尋常,意味着中美科技戰將是接下來中美對抗的重頭戲。即便近期陸續傳出美國可能因爲通膨壓力,放鬆對大陸的貿易制裁、調降關稅,但顯然對科技管制,尤其是半導體相關產業,美方並沒有鬆綁的打算。

面對美國步步進逼,大陸打從一開始就沒想要束手就縛,反而在科技研發、技術創新及產業戰略上,展現出強大的韌性與企圖心。去年啓動的十四五規畫,明確訂定「科技自立自強」將是未來國家發展重要戰略,2019年成立、註冊資本高達2041.5億人民幣的大基金二期,更是把目標直接設定爲打造自主可控的半導體供應鏈。

儘管外界對此多不看好,但最近華爲公佈2021年年報,獲利大幅成長76%,寫下1137億人民幣的歷史新高,已初步證明在美國的封鎖下,突圍而出並不是件做不到的事。華爲絕境求生的關鍵在數位科技的應用,雲端業務獲利貢獻將近兩成,而其他如5G設備、智能裝置及自行研發的鴻蒙系統等,也都有顯著成長。這代表突破美國封鎖、達成科技自主目標,提升數位能力、發展數位經濟,是重中之重。

年初以來,習近平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大力提升數位經濟對國家經濟增長的貢獻,刻不容緩。他把數位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比喻成「牛鼻子」,要求中央及地方政府必須緊緊牽住,並鎖定半導體、通信設備、新型顯示及智能裝置等硬體制造領域,才能引導國家走向正確的科技強國之路。4月底,習近平進一步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強調,要促進與數位科技息息相關的平臺經濟健康發展,隨後劉鶴更直接向市場喊話力挺數位經濟,一改過去強力監管網路巨擘與科技平臺的態度,都可看出大陸衝刺數位經濟的決心。

面對經濟下行與美國科技制裁的壓力,運用各種創新科技、結合線上線下虛實整合平臺與創新服務的數位經濟發展模式,已成爲大陸突破內外困境的關鍵利器。這不只是科技實力的展現,也是長期經濟成長的壓艙石,更攸關未來大陸國家競爭力的提升,欲在中美對抗競閤中脫穎而出,是必走的路。

重新審視脫虛向實

盱衡歐美經驗,成功發展數位經濟,硬體制造跟軟體服務缺一不可。但從當前大陸發展路徑來看,主要仍是側重硬體制造層面,不管是積體電路生產的大量投入,或是寬頻網路基礎設施的鋪設,抑或是雲端物聯平臺的建置等,都還是沿用過去的硬體思維在運作。硬實力受重視程度明顯高於軟實力。更不用說去年針對網路平臺(如阿里巴巴及騰訊)及軟體應用、服務廠商(如抖音及滴滴出行)的一系列高強度監管與整改措施,更令人強烈感受到大陸中央「脫虛向實」的堅持,恐不利未來整體數位經濟的均衡發展。

對此,北京需要適度地做出調整。硬體制造上持續加強力道,但也不能偏廢軟體應用與服務的市場,畢竟這纔是大陸最大的優勢所在。大陸可以在科技新創獨角獸的競逐上趕上美國,原因並不是領先技術,而是龐大的市場應用場景與人口紅利,讓衆多結合科技應用的網路平臺業者與軟體服務廠商,可以大展長才。過去如此,未來更不應該放棄此一大好優勢。

面對大陸數位經濟發展趨勢,臺商需要更深入思考如何軟硬並進,從中找到利基市場與產業價值鏈,臺灣最爲欠缺的就是腹地與市場。特別是在中美長期競合的關係下,臺商更要清楚知道自己定位,到底是要維持過去三角貿易模式、進行市場多元佈局,或是側重在中國、爲中國服務的(in China,for China)經營模式,將攸關未來臺商的生存空間。這或許也代表,臺商要遊走在中美科技競合的灰色地帶,恐怕更要預作準備,方能駛得萬年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