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平安夜爲何不平安?西方應捫心自問
來源:環球時報
12月25日是西方聖誕節,這本是他們一年中最重要、也最熱鬧的節日。但如果看看美西方媒體在這一天的頭條報道,人們感受到的更多是“平安夜(聖誕前夜)不平安”,節日應有的喜慶與祥和被各種衝突和混亂擠到了邊緣位置。加沙仍在延續的戰火,美國科羅拉多的槍擊案,歐洲的恐襲警報,澳大利亞的洪水……羅馬天主教教皇方濟各在平安夜表示,“和平的王子再次被徒勞的戰爭邏輯和武裝衝突所拒絕”,這一寓言式的感嘆得到大範圍傳播,觸動了西方世界的內心。
平安夜和聖誕節在西方文化中有團聚、安寧和報喜訊的涵義。對西方世界來說,今年平安夜的煩心事的確不少,俄烏衝突、巴以衝突以及國內政治社會分裂所帶來的動盪氛圍“讓歡樂變得沉悶,甚至有窒息的危險”。說這是西方在冷戰結束以來最壓抑的一個平安夜也不爲過。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雖然西方輿論感嘆世界的不太平,卻幾乎看不到它們對造成平安夜平安不再的原因有什麼深刻的挖掘和反思,相反陷入了一種無意義的哀嘆和抱怨當中。如果西方的哀嘆不能觸及靈魂,那不過還是在圍繞着“西方中心論”打轉,對爭取全球安全的行動產生不了任何積極效果。
西方感受不到安全的根源在哪?答案就在西方自己。這幾年西方國家沒少談安全,不少政要和輿論動不動就把“去風險”掛在嘴邊。爲了追求絕對安全,美西方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軍費佔GDP的比重普遍在往上躥。不但北約這個冷戰遺物僵而不死,美西方還在全世界新拉起不少打着“安全”名義的團團夥夥。然而,下了這麼大本錢,花了那麼大力氣,美西方的安全形勢卻肉眼可見地變得糟糕,陷入到越追求“安全”就越不安全的悖論當中,根本原因是美西方的路子從起點就走歪了。
美西方追求的安全是狹隘的安全,其本質是衝突和對抗。西方尤其是美國在談“我們的安全”時,所謂“我們”並不把全人類包括在內,而僅僅是在談論美西方自己;在談“維護全球安全”時,也不是真正要維護全世界的安全,而是在談論如何維護美西方自身霸權。
這種通過窮兵黷武、拉幫結派、挑動衝突、轉嫁矛盾製造出來的割裂的安全,損害了全世界的共同安全。美西方狹隘片面追求所謂集團安全的努力,必然造成其他國家的不安全;其他的國家安全形勢的惡化,反過來又讓西方世界身處更加不安全的境地。這種人爲製造出來的安全對立,只能使得有關各方都陷入安全陷阱,讓大家都越來越感覺不到安全。
有輿論一針見血地指出,美西方出於維護霸權的需要,更希望圍繞在“別人的危機”周圍。問題是,西方世界不是存在於真空當中,全世界是一個命運與共的共同體。不斷製造“別人的危機”也很容易點燃自己的危機,西方無法獨善其身。接受美聯社採訪的一位德國科隆輔理主教稱,今年平安夜被警犬和警察重點照顧的科隆大教堂,“可能是全德國最安全的教堂”,這未嘗不是一種自嘲,也是西方安全困境的真實寫照。
其實無論西方還是東方,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老百姓圖的無非就是一個安居樂業。沒有人希望戰火發生在自己國家,也沒有人願意看到經濟危機、社會危機的出現,在這一點上,全世界都是共通的。不同的是,我們是要什麼樣的“安全”,是普惠的共同安全,還是“你必須比我差”的比爛式安全,不同的出發點帶來的結果往往是截然不同的。
一個安全的世界是全人類的共同訴求。安全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中國在今年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議,號召世界各國走一條追求共同安全的道路。這一提議迅速得到國際社會的熱烈響應,本身就體現出該倡議的及時性和迫切性。我們希望,這個不太平安的平安夜,能夠促成美西方的更多反思,推動包括美西方社會在內的更多力量參與到構建共同安全之路上來,那樣的話,世界或許可以期待下一個更有希望的平安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