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歐盟對風險的臆想,纔是真風險
來源:環球時報
歐盟委員會8月20日披露了對從中國進口的純電動汽車徵收最終“反補貼稅”的決定草案。該終裁披露並未充分吸納中方意見,仍堅持錯誤做法。歐委會還表示,關稅措施可能於10月底生效,初步期限爲五年。這一消息立即引發各方關注和解讀。
與7月4日公佈的初裁結果相比,歐委會在決定草案中對比亞迪、吉利和上汽集團等加徵的關稅稅率僅有小幅下調,因此沒能減輕乃至打消外界對歐盟挑起貿易爭端的擔憂和反對。距離歐盟11月4日作出最終裁定還剩不到3個月時間,雖然關稅尚未落地,但種種負面影響已不斷涌現。
歐委會對中國電動汽車實施的反補貼調查從一開始就是毫無道理的,既無企業主動申請,也缺乏業界普遍支持,歐盟成員國之間關於這一調查也存在分歧。儘管如此,中方一直本着最大誠意,致力於通過對話磋商與歐方妥善處理貿易爭端。6月底以來,中歐雙方基於事實和規則,就本案開展了十餘輪技術磋商。中方的態度是十分克制和理性的,但剋制不是無底線的。正如商務部20日迴應歐委會所說的,中方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決捍衛中國企業的正當權益。
對於歐委會這一調查,很多歐盟政商界人士明確表達了反對意見,普遍認爲此舉不僅不能提升歐洲汽車製造商競爭力,還將影響中國企業對歐洲的投資,損害歐洲的營商環境和形象,干擾歐盟賴以生存的全球自由貿易秩序。此前舉行的歐盟成員國諮詢性投票中,12個國家支持徵收額外關稅、4個國家反對、11個國家棄權。這也是歐盟內部對此意見分歧的直觀表現。看起來,歐委會的終裁披露不僅沒有認真吸納中方的意見,歐洲內部的不同意見也被忽視了。
若歐委會一意孤行加徵關稅,將直接推高歐盟普通民衆的支出。據測算,若在歐洲現有對進口汽車徵收10%稅率基礎上加徵新關稅,歐盟民衆購買一輛售價30000歐元的入門級電動汽車最多可能要額外支付超過10000歐元。對這一前景的擔憂已經給歐洲消費者的購買意願造成打擊,英國《金融時報》稱,隨着消費者信心降溫,歐洲的電動汽車行業近幾個月來一直舉步維艱。“布魯塞爾打擊行動的最大輸家可能是其旨在保護的品牌”,這一預言正在兌現。
面對歐方態度,中方的反應應當說是完全正當且合理的。據報道,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此前表示,中國電動汽車企業正在密切關注歐盟反補貼調查的進展和結果,並將據此評估赴歐投資風險。一直以來,歐盟以開放和重視規則著稱,也因此贏得了中國投資者的熱情。但是歐方近來在調查中所表現出的對事實和規則的不尊重,着實讓中國企業大跌眼鏡,中歐之間幾十年來通過務實合作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商業互信和良好氛圍,正在遭受歐方的損害,這對歐盟來講並不是一件好事。
在所謂反補貼調查一事上,中方的態度是一以貫之的,那就是致力於通過對話磋商與歐方妥善處理貿易爭端,在過去十多輪的技術磋商中也一直秉持着最大的誠意,中方還努力通過WTO爭端解決機制去化解雙方分歧。但是,中方堅定地捍衛中國企業正當權益的意志也不應被低估,中方的誠意和理性、務實的態度應該得到歐方同等的迴應。歐委會應該從整個歐洲的利益出發,切實與中方相向而行,加快探討妥善解決方案,這纔是歐方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