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對兩岸領導人的智慧拷問

旺報社評

民進黨主政下,兩岸經貿及投資往來加速萎縮。財政部公佈7月進出口貿易統計,出口399.4億美元,年增3.1%,其中對陸、港出口116.1億美元,較6月減少12.5億美元,累計前7個月出口年增率10%,對陸、港出口年減3.9%。2023年臺灣對陸、港出口1522億美元,年減18.1%;對陸貿易順差降到805.5億美元,亦是4年來最低;臺商對大陸投資同步縮水至30.4億美元,約2010年146.2億美元的五分之一,隨着兩岸關係急凍,兩岸經貿與投資迎來大退潮。

其中除政治因素外,也受市場變動的影響。中美貿易戰開打6年,地緣政治風險已內化爲臺商出口與投資大陸的基本變數。受限於美國長臂管轄權,臺商生產基地與出口市場佈局更加多元,不再像過去把多數雞蛋放到大陸籃子裡。爲避免美國卡脖子,大陸也加快進口替代策略,全力扶持本土供應鏈,造成臺商在大陸生存的壓力,大陸臺商受到內外夾擊。

不僅限於臺商,許多長期深耕大陸的外資企業也面臨同樣問題。日本新日鐵公司決定分手大陸寶鋼,結束雙方長達近半世紀的合作,也是在市場競爭與地緣政治風險下所做出的艱難決定。大陸市場不是不重要,但面對大陸自制能力提升與在地同業競爭,新日鐵優勢逐漸喪失,加上美國鋼鐵併購案受到美政府強力施壓,無奈下站隊美國撤出中國市場。

重建合作關係 有利雙方

日商可以說走就走,與大陸供應鏈關係密切且出口導向爲主的臺商,豈能輕易仿效?或者說,對臺商與大陸而言,離開大陸的經濟效益真能大過成本?鴻海旗下富士康決定重回河南鄭州投資,或許是一個很好例子。

根據香港《亞洲週刊》報導,7月底富士康宣佈將在鄭州大手筆投資10億人民幣,重新建設新事業大樓、招聘人力並擴大供應鏈,主要就是因爲轉移到印度及越南的產線,受限於當地勞工素質低落與基礎建設不足,良率遲遲無法拉昇,不得不將產線重新拉回大陸,另一方面也爲發展新能源汽車新事業佈局。

富士康將部分產能移出河南,河南經濟也蒙受重大沖擊。根據大陸海關總署統計,今年上半年河南進出口額年衰退13.8%,痛失大陸外貿火車頭地位,肇因於手機出口總值相較去年同期大幅減少49.1%。絕大多數減少的產能來自富士康。這也代表大陸以扶持立訊精密及歐菲光等本地企業,以國產替代方式接替臺商出走遺留下的產能缺口,實際效果不夠好。

從富士康例子可以看出,不管是站在臺商或大陸地方政府角度,儘管受地緣政治與市場競爭等因素干擾,重新建立合作關係顯然對雙方都好。兩岸經貿關係何嘗不也一樣。合則兩利,分則兩害,大陸有臺灣所需,臺灣同樣有大陸所需,透過比較利益、專業分工,絕對可以形成柏拉圖改善(Pareto improvement),在不損及一方權益下,提高另一方福利,最終讓彼此都更好。

金門0214事件落幕,期待兩岸可以建立民間溝通模式,降低彼此誤判的風險。美國智庫「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公佈一份美、中、臺三方學者閉門會議報告,強調兩岸須建立直接溝通管道,才能降低互不信任的風險。前總統馬英九日前出訪泰國,也喊話國際友人鼓勵臺灣與大陸對話,避免敵意螺旋上升。

務實解決問題 互釋善意

兩岸連結不可斷,經濟合則兩利,分則兩害,合作不能靠隔空喊話,而要以實際行動展現誠意。兩岸溝通對話政治基礎尚未恢復,但0214金門快艇事件仍能務實解決,應是兩岸維繫民間關係好的開始。賴總統520就職後,陸方至今未升級ECFA報復措施,或可視爲潛在的善意。如何在務實解決問題的基礎上,相互遞出更多橄欖枝,全球都在看,這是對兩岸領導人智慧的拷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