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大陸仍將保持製造樞紐地位

旺報社評

G7國家不與中國經濟「脫鉤」,但要「去風險」,以「經濟安全與韌性」爲名義,在關鍵科技產業領域打壓中國企業。加上美中貿易戰後,跨國公司紛紛推行「中國+1」戰略,前往印度、東南亞等地區投資,大陸供應鏈雖受若干衝擊,但優勢仍在,在自主研發與龐大內需市場加持下,大陸仍將保持世界製造樞紐地位。

產業升級 市場難取代

首先,大陸出口規模佔國際市場份額近年反而不斷增長,從2018年的12.7%上升至2022年的14.7%。數據反映大陸產業升級成果,如新能源汽車、光電產業等新興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不可小覷。今年第1季中國首次超過日本,成爲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汽車產業是製造工業的代表性產業,其繁榮證明大陸世界製造樞紐的角色正在加強,而非削弱。

至於移出大陸的製造鏈,只佔大陸整體生產量的一小部分,而且以勞力密集型爲主,這是大陸產業升級的進程,臺灣也走過相同的道路,只不過在世界地緣政治緊張大背景下,這一進程被加速並放大。

以越南爲例,2020年越南對大陸出口的競爭壓力指數爲9.3%,而大陸對越南的出口競爭壓力指數爲85.5%。這兩個不對稱的數據,顯示大陸與越南的產業水平差距極大。儘管如蘋果等跨國企業,將一些生產設施遷移至大陸周邊國家,卻仍有相當一部分中間產業鏈來自大陸,而這些遷移反能促進大陸向產業升級方向突破邁進。

其次,大陸市場規模巨大,且產業鏈完整,擁有穩定的制度環境。大陸市場兼具消費力和供應鏈的雙重優勢,幾乎難以被其他市場取代。即便是推行「中國+1」戰略的企業,其重心仍在大陸市場。今年以來,跨國企業高層密集訪問大陸,特斯拉CEO馬斯克在大陸進行44小時的高密度訪問後,其公司股價一路擡升,將他帶回世界首富之位。顯然,這些跨國企業深諳經營大陸市場對維繫其全球業務的重要性。

印度將在供應鏈上「取代中國」的說法甚囂塵上,但仔細比較便知二者差異。印度擁有人口和經濟體量的優勢,但受制於其勞動力素質、基礎設施建設、種姓制度、法律環境、割裂的國內大市場等制約性社會因素,產業發展速度較慢。

佈局全球 施展空間大

再次,大陸供應鏈亦在加速國際佈局,走向全球化。越來越多的企業前往海外投資設廠,擴大產能,如新能源車、智慧手機、家電、跨境貿易等領域。這將幫助大陸在全球供應鏈中佔據主動權,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

今年以來,在特斯拉的動員下,已有部分特斯拉的大陸供應商宣佈在墨西哥興建工廠的規劃,這一合作表明,大陸供應商在生產效能、成本及品管等方面,深受跨國企業的青睞。未來或將出現更多類似合作模式,從而帶動大陸產業鏈加深與世界不同地區及國家的聯繫,進一步發揮大陸作爲世界製造樞紐的影響力。

只要大陸堅持走產業升級、科技創新之路,不斷優化內部經營環境,給予企業家更多支持,並對外保持開放共贏的心態,協助企業參與國際合作,相信在全球產業鏈格局中的角色將難以替代。

工業總會最新調查顯示,在美中貿易戰、俄烏衝突等地緣政治衝突影響下,超過半數受訪臺商(54.6%),表示會「增加大陸以外地區投資」,但將近9成(89.9%)受訪臺商表示,不會遷出大陸的生產線或供應鏈。

兩岸同文同種,臺商對大陸社會與產業環境十分熟悉,在大陸產業升級與印度經濟高速成長兩種機遇之間,大陸的機遇顯然對臺商更有利。臺商在大陸資通訊、半導體、生物醫藥、農業創新技術、智能製造、文創產業等新興產業中,擁有極大的發展空間,臺商多希望兩岸重返和平發展正軌,對臺商有利,對臺灣整體經濟也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