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大陸民意力量已不可忽視

旺報社評

美國衆議院議長裴洛西來臺前夕,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正告拜登總統「民意不可違,玩火必自焚」,一些人嗤之以鼻,認爲大陸體制下有什麼「民意」可言。殊不知隨着中產階級興起與網路時代的來臨,大陸民意對北京高層日常決策的影響力已不容忽視,民意不再是北京決策的「藉口」,更不是官方所能操弄。

網路急統民意高漲

長期以來,外界普遍認爲:第一,民意是北京決策的合理性藉口,或正當性的論述,北京可以精準運用對自己有利的民意、壓制不利的民意;第二,民意是北京政治鬥爭的手段,民意背後有特定勢力的操弄。由於大陸並非民選政府,議會未經民意授權,更沒有不受黨與政府控制的獨立媒體,民意確實容易受到魅力型領導人的操控。

過去這個判斷或許正確,但自從網路和自媒體興起後,大陸民意已趁勢而起,漸呈沛然莫之能御之勢。北京開始以「疏堵結合」策略因應和化解,已成爲大陸決策層與基層民意互動的新典範,並在一些重大公共事件中顯現出來,最終影響並改變了地方政府乃至北京最高層的政治行爲。

最具代表性案例,是北京市政府出臺規定,限制未完整接種疫苗者進入公共場所,但遭網民強烈反對,並有律師提出合法性質疑後,北京市政府最後收回成命。新冠疫情爆發後,類似疫苗限制政策,在歐美與民選制國家相當常見,有些地方在經歷民衆抗爭後有所妥協,但諸如新加坡等國家,則採取了更嚴格的做法。大陸街頭雖不會出現實質的遊行示威,但社交媒體虛擬空間「廣場政治」的影響力,絕不亞於實體空間。

大陸官方對網路民意的迴應能力,特別是對負面輿情的化解,早已超出外界的認知。今年初徐州「鐵鏈女」拐賣婦女案、年中唐山燒烤店惡性鬥毆案、近期河南村鎮銀行兌付危機以及「紅碼事件」,最後都獲得了大陸最高決策層的迴應和問責。過去外界普遍擔憂大陸因加強宣傳管控,導致「異地監督」現象消失,卻沒料到網路民意的興起,可以讓全國各地網民在一些涉及治理、經濟、防疫等議題上相互串聯,只要合力「頂上熱搜(最熱話題榜單)」,必然進入北京最高決策者的視線中。

就大陸內部施政、決策而言,來自網路的社情民意表達,已經變成可量化、可衡量的固定指標,併成爲北京試探基層民意冷熱的「溫度計」,過去幾年因爲戳中網民「痛點」而丟官、受處分的各級官員更是不在少數。從另一個角度看,隨着網路民意愈加被重視,長期以來被視爲「黑盒子」的大陸對外、對臺決策部署,也逐漸變得不再神秘,但這也給原有決策的權威性、穩定性帶來挑戰。

避免三方民意對撞

以裴洛西來臺爲例,從她自美國啓程後,上萬網民緊盯美方專機的飛行軌跡,紛紛上傳福建、浙江沿海地區的共軍調兵影片,胡錫進強硬的言論獲得大量關注,展現了廣大的民意力量。在網路民意壓力下,大陸決策層沒有示弱的空間。

大陸軍方的各項準備動作,包括東部戰區發佈「出征」影片,派遣雙航母、民用船舶至福建沿海,以及在閩浙大規模調兵,都被民衆大量上傳至網路。到頭來,這些舉動究竟是真正在鍛鍊戰時動員機制,還是有意透過大陸網民製造「文攻武嚇」的宣傳效果?究竟意在「威懾」美國及臺灣,還是讓大陸民衆以爲「武統」即將發生?實在讓人混淆,非常容易因誤判而釀成真正危機。

中共已明確宣示「和統」仍是優先選擇,習近平與拜登都有管控分歧,擴大合作的誠意,本不會產生混淆和誤判,但在大陸民間急統情緒長期高漲的背景下,突然有了數以億計的民意因素摻雜其中,反而有可能讓事態更復雜、更不可控。

尊重和迴應民意是政治進步的標誌,民意對大陸官方決策影響力上升,值得肯定,但也會造成中美與兩岸關係複雜化。三方都有自己的民意壓力,如何避免激進民意「尾巴搖狗」,甚至民意對撞,需要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