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對俄新制裁方案效果有限 油價續居高點
在務實地認知到俄國能源的不可替代性下,日前七大工業國集團(G7)同意美國最新的制裁方案─對俄國石油設置價格上限,以不讓國際油價再度上漲與限制莫斯科藉售油取得戰爭資金爲目的。具體作法是將金融服務、保險和石油貨物運輸和一個訂定的價格上限掛鉤,且除了原油保險價格上限外,還進一步要求託運人或進口商,只有在承諾替俄國石油設定最高價格的情況下,才允許其與俄交易。也就是說,美歐將不全面封鎖俄國原油,而是讓其原油仍可流入美歐市場之外,但在設置與執行各種貿易歧視下,僅能以大幅折價方式出售,讓俄國原油價格低於設定的價格上限,最小化俄方原油收益。
只是這個理論上看似一舉兩得的作法,執行上不僅困難重重,甚至可能造成美歐或俄羅斯更大的傷害。原因有三:
其一,價格上限的制定未必能有效抑制俄國原油收益。數月以來,美歐的經濟制裁與限制,雖已使俄國原油價格大幅折價,7月8日俄羅斯基準油烏拉爾原油(Urals oil)價格約在72.1美元/桶左右,但仍高於2021年平均油價65美元/桶,加以俄國原油開採成本每桶不足20美元,爲全球僅遜於沙國的次低水準,使美歐的能源制裁效力有限,是以價格上限要有效果就必須更激進。但若俄國原油和國際油價價差過大,又會吸引不在乎戰事勝負如何的國家冒風險加大購買,反而使俄國原油銷量上升,最終收益的增減恐難如G7所願。
其二,國際間對價格上限的配合度高低。由於2005年迄今,原油平均供需餘裕僅有48萬桶/日,大致呈現長期平衡狀態,在今年歐洲必須自俄國轉移的原油來源數量逾300萬桶/日的情況下,勢必排擠其他國際買家的既有油源,使其轉向因歐洲去依賴而出現剩餘產能的俄國。而原油對多數國家而言是剛性需求品,新興市場國家更是如此。於是,當需求缺口出現,各國仍可能以高於價格上限的價格向俄國購買。何況,新興市場最大的原油需求國中國、印度也非美歐盟友,兩國藉低價之機屯積俄國原油也各有其國家利益出發的盤算。
其三,俄國如報復性減產必將再度重創全球經濟。在G7會議之後,俄國揚言不排除減產甚至中斷冬季對歐天然氣供應作爲報復手段。美國摩根大通銀行報告指出,如果俄國原油日供應量減少300萬桶,國際原油價格將升至190美元/桶,日減產500萬桶則油價恐衝到380美元/桶,且目前俄國財政較過往穩健,短時間的大幅減產並非不可能。屆時,國際油價與通膨將再度失控。
綜上,G7峰會欲建立反向的原油買家卡特爾組織,以兼顧對俄經濟制裁與抑制國際油價,但實際執行成功的機率應該不高。主要是數十年來原油市場爲賣方市場,賣方擁有更高的訂價權。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自1986年至今的統計分析資料即顯示,供給面對油價的影響是需求面的7倍之多。因此,在原油仍是全球主要能源的現在,買方卡特爾組織恐僅符合理論意涵,卻未必有實效。
若想要真正對俄國產生壓力,最簡單直接的解決方法恐怕仍是美歐增加自己的原油產量,一如美國已大幅提高對歐洲天然氣的出口,歐洲方能對俄能源恐嚇有反擊能力。惟目前最具化石燃料增長潛力的美國,受制於ESG政策、氣候變遷考量及化石能源長期投資不足,增產速度緩慢,再加上拜登政府放手讓美國成品油出口,且以歐洲地區增幅最大,用以避免歐洲因對俄禁令而引發能源危機,損及美歐團結等因素影響下,恐短期內無力平抑油價及國內通膨壓力。所以,即便G7欲聯合幾個開發中國家代表國共同應對當前的能源危機,但短時間國際油價要轉向空頭仍相當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