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涉詐人數暴增 專家嘆不知人心險惡、成詐團免洗筷

涉入詐欺案件少年逐年攀升,專家直言,少年不可能是詐團主導核心角色,通常是被利用的外圍車手,詐團上游難尋,這羣孩子就像「免洗筷」一樣,被詐團用完就丟,甚至要負起被害人的損失賠償責任,賺的錢根本賠不起被害人損失,陷入惡性循環。

更生少年關懷協會主任陳彥君表示,詐欺案件現已是少年犯罪主流,以少觀所班級來看,班上幾乎有5成都是詐欺案件少年,他們大多是經濟弱勢的孩子,在同儕誘惑或介紹下,從幫忙送錢「打工」,到慢慢加入集團。

「賺到的錢,根本賠不起被害人損失」陳彥君說,很多孩子多犯不到兩、三次案就被抓,但因上游難尋,這些孩子都成了被害人的求償對象,有的孩子協助詐團賺了幾千元,騙來的錢都被詐團成員拿走,宛如「詐團免洗筷」的孩子,最後卻要負起賠償被害人責任,若無法與被害人達成和解,更可能影響在他們刑期長短,長久以來不斷惡性循環。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系教授鄭瑞隆表示,少年在詐欺案件角色中,大多是扮演車手等取款、運送角色,不太可能是主導案件者,詐欺案件增加,相關外圍人員自然也有可能增加趨勢。

鄭瑞隆說,涉案少年多是心存僥倖、不知法令嚴重性,且目前少年事件處理法,仍是以教育、輔導替代懲戒,許多人以爲紀錄就能夠塗銷;其次就是家庭功能失能,通常不少少年的父母也在入監服刑,或親子關係惡劣,最後中輟、加入幫派、社團等,增加涉險機會。

對於加重刑責討論,鄭瑞隆直言,國家刑事司法對少年較慈愛寬容,總希望透過教育等方式介入,但事實上許多孩子中輟遠離教育現場,教育人員的手根本難以觸碰,這時各縣市的整合性組織少輔會就扮演關鍵角色,要從社政、警政、司法等體系介入,才能真正發揮功能。

陳彥君說,除加重刑責的討論,她認爲從教育、家庭的扶持系統一起協助,從交友圈、生活環境,都要全面防堵,才能避免孩子成爲犯罪集團的共犯;在輔導方面,他們目前大多是透過利害分析與案例,告知孩子可能付出的龐大代價,有的孩子有效,但仍有孩子說「那下次小心一點」,也令他們哭笑不得。

新北市警方去年查獲16歲少年詐欺車手,查扣現金73萬7千元、收據、契約書、印章、專員證件等證物。本報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