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用醫療物資、常備藥要備足

成大醫院國際醫療中心主任、臺灣外傷醫學會前理事長簡立建表示,發生大型災難時,「醫院肯定爆滿,小傷一定進不去,甚至醫療設施被破壞,導致就醫困難」,因此民衆都應要有能照顧自己一段時間的能力,備足適當的醫療物資,才能爭取等待救援時間。

一般民衆平時即可準備的醫療物資,應具備外用藥物包括繃帶、OK繃、紗布、優碘、皮膚藥膏等常備藥物。內用藥物則應有消炎、止痛、退燒、抗過敏、止瀉等。

另外,個人用藥應至少準備1~2周用量,尤其是有糖尿病、三高疾病、心血管疾病、免疫疾病等患者,以避免醫療量能不足長時間等待時,無藥可用。

簡立建表示,戰爭爆發時,在砲彈攻擊下,最常見的傷害應爲爆炸造成被震碎的玻璃或建物碎片飛濺而來導致的穿刺傷、割傷,甚至更嚴重的斷肢,此時最重要的就是止血,大量出血會危及生命只要能控制、減慢出血速度,就能爭取救援時間。

例如波士頓馬拉松時,一名雙腿被炸斷的跑者,因有民衆利用臨時做的止血帶用盡全力止血,讓他得以活下來。因此,能夠幫助止血的白紗布、繃帶、乾淨毛巾、三角巾等一定要準備。

簡立建表示,較小或較表淺的傷口,可用冷開水或乾淨自來水沖洗,再用優碘或是青黴素藥膏塗抹一遍,紗布包紮即可。若大出血,包括噴出或涌出甚至衣物已經被血液浸溼,應立即止血,以免出血過多危及生命,可以乾淨毛巾或衣物覆蓋後,在傷口上以手掌用力按住直接加壓止血,避免使用衛生紙,以免黏在傷口。

因大部分民衆看到大出血都會害怕,無法反應,簡立建也建議,民衆平常可到急診室或是消防局擔任志工,可在一旁觀摩,參與緊急救護工作,學習一般外傷處理方式,救人也能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