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模式、監管引導與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研討會舉行

近日,“商業模式、監管引導與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山東大學舉辦,多位法學、經濟學以及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領域的專家參與討論。當前電商平臺經濟競爭加劇,唯低價模式在消費、供給、行業創新等方面引發多方關注,參加研討會的專家對此進行了熱烈討論。

山東大學數字經濟與平臺競爭研究中心主任、山東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國務院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委員會專家諮詢組成員曲創認爲,“唯低價”電商模式以低成本、低質量的商品在市場上排擠了成本較高、質量較好的商品,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消費被迫降級”。在產業側,“唯低價”電商模式下,商家普遍賺不到錢,有些中小商家被迫做出經營調整,包括壓縮生產成本、降低產品質量、減少產品功能、降低員工薪酬、降低研發費用,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消費品市場的“劣幣驅逐良幣”。與會專家認爲,平臺和平臺內經營者之間的關係呈現明顯的“不對等”,在有的平臺“跟價系統”中,商品銷售價格商家自己無法控制,在有的經營模式下連商品是否賣、賣多少、什麼時候賣,商家自己也沒有什麼話語權。

四川大學法學院創新與競爭法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中心執行主任袁嘉認爲,“唯低價”電商模式導致了“知識產權保護窪地”的形成,爲假貨、盜版等提供了生存空間。在實際中平臺不配合、取證難已是普遍現象,導致品牌方難以維權,嚴重打擊了品牌方創新和開拓國內市場的積極性。

與會者認爲,“唯低價”模式的電商平臺,其營收主要來自流量廣告變現,因此平臺沒有動機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積極投入。在目前的法律法規下,電商平臺對平臺內商家的售假行爲承擔的責任很小,導致“唯低價”電商平臺中的侵權問題日趨嚴重。此外,因“窪地效應”的存在導致其他競爭性電商平臺也沒有意願繼續加強知產保護,從而陷入惡性循環。

總體而言,“唯低價” 電商模式造成“一贏多輸”的局面,消費者、商家、行業整體、生產廠家等均不受益,這一現象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