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入地從未斷檔的中國動畫奇蹟

◎破耳

展覽:繪動世界——上海美術電影的時代記憶與當代迴響

展期:展至10月8日

地點: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

這是一場動畫愛好者、繪畫愛好者和歷史愛好者的盛宴。“繪動世界——上海美術電影的時代記憶與當代迴響”通過1500餘件文獻、模型、影像等展品,向觀衆呈現了中國動畫尤其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發展的歷史軸線及大量文獻資料。在其中,我們與童年的自己再次相遇,並且第一次知道這些提供我們童年美好回憶的作品背後的創作艱辛。

身爲上世紀80年代出生的一員,當我追溯自己少時的文化記憶時,我的腦海中蹦出了臺灣流行音樂、香港武打片,以及那些帶給我無限歡樂的國風動畫片:《大鬧天宮》《哪吒鬧海》《沒頭腦和不高興》《三個和尚》《阿凡提的故事》《葫蘆兄弟》《黑貓警長》等,總有一些片段留存在記憶裡,伴隨動畫出現的畫面,還有坐在電視機前小小的專注的我。

而我所不瞭解的是,這些美術功底深厚又充滿幽默和智慧的動畫片大多出自同一個機構——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作爲中國歷史悠久、片庫內容豐富和知識產權衆多的美術電影製片基地,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從上世紀50年代成立到90年代,創作了大約500部美術片,遠遠超出了我所列舉影片的數量。這些作品的受衆不僅是兒童,使用的創作媒介也不只是手繪和木偶……

萬氏兄弟與中國動畫

上世紀初,中國的動畫電影大多由國外引進,是舶來之物,而打破這段歷史的是赫赫有名的萬氏兄弟。萬氏兄弟是中國美術片的開拓者、中國動畫電影的鼻祖,包括孿生兄弟萬古蟾(1899~1995)和萬籟鳴(1899~1997),以及他們的弟弟萬超塵(1906~1992)、萬滌寰(1907-2000)四人,其中萬籟鳴被稱爲“中國動畫之父”,日本動畫大師手冢治虫、宮崎駿都受其影響。

我注意到展覽一開始有一篇1934年的報刊文獻,正是講述了這段中國動畫最初的歷史。彼時,萬氏兄弟四人皆是美術從業人員,看到波蘭裔美國動畫師弗萊舍兄弟製作的動畫片《小丑可可跳出墨水瓶》,深感興趣,從而生出了創造中國動畫片的動機。兄弟四人當時將這種形式的電影稱爲“活動墨水畫”,對應卡通片(Cartoon)。

《良友》第89期《萬氏繪製活動墨水畫經過談》一文中記載:“活動墨水畫是用墨水鋼筆畫了無數張有連續性的滑稽畫,用特質的機械和攝影機攝成。大概一尺影片,無聲的要畫六十六張,有聲的要畫二十四張。無聲活動墨水畫片,每部約長八百尺,這樣畫稿約在一萬二千餘張之數了。”這是萬氏兄弟製作活動墨水畫的經過,這個動畫電影基本製作原理至今仍然通用,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其耗時耗力程度可想而知。萬氏兄弟也坦言,一開始大家並不清楚製作方法,既沒有參考書籍,也沒有人指導,只能從電影攝製法方向去鑽研,從屢次失敗中積累經驗。

爲什麼要做中國的動畫電影呢?萬氏兄弟的講述中可以尋得一二見解:一是動畫電影的故事創造力無限,不受環境和真人演員的限制,“演員”有孫大聖七十二變的能力,上天入地又不要薪水;另外,動畫片幽默且具有教育意義,已經被外國當做“宣傳科學的利器”。正是萬氏兄弟在新中國成立前對動畫電影的探索嘗試,爲後來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豐碩成果打下了紮實深厚的基礎。

我在展覽中邂逅了諸多名詞,其中頻繁遇到“美術電影”,這個詞更加凸顯動畫製作與美術的直屬關係。其實美術電影正是今天說的動畫電影,也包含上面萬氏兄弟口中的“活動墨水畫片”,這個名稱也是與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歷史相關的名稱。

1949年,東北電影製片廠以“卡通股”爲基礎成立“美術片組”,“美術電影”概念正式確定,成爲手繪、木偶等不同工藝的動畫影片總稱。此後,東北電影製片廠美術片組南遷上海,併入上海電影製片廠,1957年獨立成爲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在這一段歷史前後,已經有一批非常重要的動畫電影誕生,它們包括萬籟鳴、萬古蟾1940年導演的亞洲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1955年製作的木偶人動畫《神筆馬良》、1956年特偉導演攝製完成的短片《驕傲的將軍》、1958年首部剪紙動畫《豬八戒吃西瓜》、1959年剪紙動畫片《漁童》和1960年首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等,這些美術電影放在今天依然是不可小覷的佳作。今年夏季舉行的上海國際電影節,更是重磅推出了全新4K修復版的《鐵扇公主》,可見中國早期動畫電影的魅力至今不減。

不模仿別人,不重複自己

1961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推出了彩色動畫長片《大鬧天宮》上集,由萬籟鳴、唐澄合作導演,這是中國第一個動畫大IP,獲得多個國際電影節獎。這部作品從傳統文學中汲取人物故事,繼續“探民族形式之路”,而它的美術設計來自中國著名畫家張光宇、張正宇兄弟。張氏兄弟的傳統素養和美術功底爲這部動畫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時任《大鬧天宮》動畫編劇的李克弱曾說:“在人物體形姿態上,張氏從我國傳統的舞臺戲曲表演中提煉出優美的動態,如此而更能突出人物性格的民族化特點來。”除了人物形象體態,還有色彩搭配、場景背景,均來自張氏兄弟的原畫改編。而張光宇對孫悟空形象設計的雛形,來自他於1945年創作的一套彩色連環諷刺漫畫《西遊漫記》。這套漫畫顯露出張光宇的藝術造詣,而選擇《西遊記》作爲原創背景,也是後來創作者屢試不爽的方法路徑——無論是動畫長片《大鬧天宮》《金猴降妖》,還是最近爆火的遊戲《黑神話·悟空》,都是如此。

動畫電影與美術家的關係十分密切。展覽中我們看到,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最著名的作品之中,《三個和尚》來自畫家韓羽設計的造型,《哪吒鬧海》則由藝術家張仃擔任總美術設計。這些最初的美術設計確定後,由動畫師來接續確定人物造型的各種動作形態,再由美術畫師來做具體繪畫,也就是萬氏兄弟在文中描述的“大量畫稿”。這一系列過程均與美術息息相關。

從上世紀60年代到上世紀90年代,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佳作頻出,參加國際影展頻頻獲獎,與世界一流動畫創作保持着同步水準,並漸漸形成自己的風格——被譽爲中國動畫學派。展覽正是告訴我們,在這些輝煌背後,是一羣美術創作者和動畫人的夜以繼日、孜孜不倦。我在展覽中反覆看見和聽到一個口號——“不模仿別人,不重複自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動畫家攜手美術家,除了手繪之外,發展出豐富的藝術媒介手段。

“媒介探索”展區呈現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創作體系。1960年後,上美影確立了手繪、木偶、剪紙、摺紙四大片種,每一個片種都有相對獨立的生產車間、工藝流程和創作人員(摺紙片的生產、創作歸屬於木偶片車間)。不同的創作媒介決定了不同片種的藝術特性、表達優勢,各片種內部對風格樣式的持續探索也不斷地拓展着動畫電影的表達邊界,這種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很大程度上源於動畫家與美術家頻繁的跨界合作。

這其中最值得單獨提出的,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單獨開發的一種手繪動畫——水墨動畫。水墨動畫突破了單線平塗的繪製工藝,突出中國畫的筆墨情趣,因爲耗時複雜,上美影在20世紀僅攝製四部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牧笛》《鹿鈴》《山水情》。從水墨動畫,還拓展出水墨風格的拉毛剪紙動畫,如《鷸蚌相爭》《淘氣的金絲猴》等。細看展覽中的畫稿,還能看出中國畫大家的用筆風韻特點,不知道你的記憶裡有沒有看過這種中國水墨風韻的動畫片呢?

寶貴遺產與再創奇蹟

從代表作展區到媒介探索展區,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豐富的手作和實驗精神讓我十分敬佩,也發現我今日審美的形成,必然有這些美術電影潛移默化的影響。但是爲什麼我對於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動畫片的記憶似乎停留在童年?在展覽的最後,我開始好奇曾經輝煌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今天的情況。

展覽提供給我一些線索。在上世紀90年代美術電影事業全面轉向市場化之後,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開始探索不同的創作模式。大家可能還記得1999年《寶蓮燈》這一部院線鉅作,正是全面市場化運作宣發的成功案例。後來再次掀起浪花的是2023年,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主導創作、嗶哩嗶哩聯合出品的中式奇幻動畫短片集《中國奇譚》上線發佈,在國風國潮這股消費浪潮引領下,8部短片成爲當時集中議論的話題,動畫電影也藉此再次出圈。

今天,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不模仿別人,不重複自己”的實驗精神通過院校和獨立製作人傳承下去,並且以動畫實驗短片形式繼續着。在《中國奇譚》創作者訪談中可以瞭解到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巨大豐富的動畫寶庫的影響,比如《鵝鵝鵝》導演胡睿就提到《驕傲的將軍》對他的創作影響非常之大。

其實,今天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非常清楚自己巨大遺產寶庫的魅力,正在通過各種展覽形式來講述歷史、呈現現當代作品、傳播影響力。與“繪動世界”展覽同期,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還與“HiShorts!廈門短片周”聯合舉辦“超時空對話——上美影遺珠×HiShorts!動畫藝術展”。這個展覽聚集展出了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30多部短片佳作,以及HiShorts!動畫單元的衆多當代精選作品,爲不同代際創作者的對話交流提供了平臺。

可以說,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動畫領域是一脈相承,沒有斷裂的。我在綜觀兩個展覽之後,通過回溯展覽中提到的動畫作品,對此深有感觸。上世紀60年代到上世紀90年代的美術片有着豐富的現代性,老一輩動畫人以傳統美術爲根基,創作出了大批符合現代審美的作品,而當代的動畫短片繼續着這種實驗性。在這個過程中,對個體和中國文化身份的追求,以及傳統美術形式的創新一直在發生。正如原創定格動畫短片《無二》的導演草蟲鳴在映後分享中提到的,中國文化身份是中國動畫創作者的共有寶貴資源,自己製作原創時,選擇了東方武俠的形式,這個思路與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老一輩創作者“探民族形式之路”有異曲同工之處。

傳統文化、現實生活、身份認同是我們共享的題庫,而動畫可以包容非常多樣的藝術媒介,並且在敘事和影像上進行多樣實驗。從萬氏兄弟最初面對動畫電影,一切從零開始摸索,動畫就永遠對有心人開放,任由你的想象力馳騁。雖然製作過程辛苦,但是正因爲它能給予豐富的實踐天地,所以無論是在百年前還是今天,都在繼續創造奇蹟。

供圖/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