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企業去年捐贈額超25億元,製造業成捐贈主力軍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胡金華 上海報道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基礎,而在公益領域,同樣也是公益項目和慈善捐贈的主力軍。
日前,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聯合中歐校友總會聯合對外發布《中歐校友公益白皮書(2024)》(下稱“白皮書”),選取上市公司中任職董事⻓、總經理、CEO、創始人或控股股東667 位校友及其代表的600家上市公司作爲研究樣本,數據顯示,這些樣本企業2023年度慈善總捐贈額爲25.22億元,同比2022年增長14.77%。其中製造業、批發零售、科研及技術服務三個行業捐贈總額約佔總捐贈額的80%。
“白皮書的發佈,不僅是對過去一年公益實踐的回顧和總結,更是對未來社會責任和商業倫理的深度探討和展望。作爲一所商學院,中歐有責任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商業領袖,未來將繼續加強公益教育,把ESG和社會責任理念融入課程體系當中。我們將聚焦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通過公益的力量,促進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和諧發展。我們相信商業與公益的結合,不僅可以爲企業帶來長遠的競爭能力和競爭優勢,更可以爲社會帶來積極的變化。公益是長期的事業,需要我們持續地投入和傳承,我們將建立長效機制,確保公益精神在學校內外生生不息,希望白皮書可以激勵我們來自91個國家、32000多名校友企業家中更多人成爲公益路上的同行者。”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汪泓表示。
去年同比增長14.77%
白皮書顯示,從2022—2023年,有近80%的中歐上市校友參與捐贈活動,包括476家企業;連續兩年都有捐贈記錄的上市校友企業385家,佔比64.2%,超七成校友企業集中在北上廣及江浙地區,教育、醫療衛生、社會服務三大領域合計投入慈善金額約5.39億元,約佔總慈善投入的80%。
具體來看,2023年有600家中歐上市校友企業中445家參與捐贈,比2022年的416家實現同比增長6.97%;2023年的總捐贈額爲25.22億元,對比2022 年的21.97億元,實現同比增長14.77%。上市校友企業長時間投入公益,且逐步增長;2023年參與捐贈的445家上市校友企業中,有490位校友,對比2022年的460位同比增長6.5%。
“參與捐贈的校友數量逐年攀升,預計未來將有更多校友企業加入,共築社會慈善事業。2023年捐贈金額億元以上校友企業3家,捐贈金額5.54億元,佔比21.97%;捐贈金額千萬元校友企業48家,捐贈金額14.26億元,佔比56.54%;捐贈金額百萬元校友企業152家,捐贈金額4.82億元,佔比19.13%;捐贈金額爲百萬元以上的校友企業合計203家,捐贈金額佔比97.64%。2023年前20名企業的捐贈總額達到14.52億元,佔據了當年校友企業捐贈總額的58%,彰顯了其在慈善捐贈領域的顯著影響力,與2022年的13.34億元相比,實現8.8%的同比增長,反映了這些企業在慈善投入上持續增長。” 中歐校友總會秘書長兼社會責任委員會主任秦軼對《華夏時報》記者指出。
而在600家上市校友企業公益捐贈中,製造業企業和民營企業佔比數量最多,前者達到232家,佔比38.7%;在2023年參與捐贈的445家校友企業中,民營上市企業數量佔比93.48%,共捐款22.25億元,佔當年所有校友企業捐贈總額的88.24%,成爲捐贈的絕對主力。
“國有上市企業一般規模較大,但數量不多,共有28家參與了捐贈,共捐贈2.91億元,佔總捐贈額的12%,平均每家企業捐款1041萬元;有195家制造業企業捐贈額遙遙領先於其他行業,佔2023年總捐贈額的51.47%;從企業平均捐贈額來看,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最高,儘管企業數量少,但平均捐贈額超過2571萬 元;衛生和社會工作行業以1035萬元的平均捐贈額位居第二,共有12家企業參與捐贈,這些企業多爲醫療設備、保健和生物科技類,在老齡化背景下,其未來發展潛力巨大。”秦軼對本報記者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捐贈企業中,有23家上市公司企業基金會披露了其2023年所捐贈的項目,達到217個,共涉及捐贈資金6.7億元,佔2023年總捐贈額的27.19%。數據進一步顯示,這些企業基金會約80%資金被投入教育、醫療衛生、社會服務領域,合計投入金額約5.39億元,北京京東公益基金會、廣東省唯品會慈善基金會、深圳市TCL公益基金會、內蒙古伊利公益基金會、北京遠洋之帆公益基金會、福建省和敏慈善基金會六家基金會的投入金額超過千萬元。
在教育領域的資金分配中,高等教育的捐贈金額佔據52.4%;基礎教育(中小學)則佔47.5%,此外還有一部分專門用於支持殘障兒童及其教師。
公益模式展現新特徵
秦軼表示,中歐校友正藉助現代管理工具助推科學公益。“作爲商學院校友,中歐校友擅長藉助現代企業的管理工具與方法,提升公益活動的效率與影響力,中歐校友的公益實踐,具有十分突出的‘科學公益’特徵,首先是基於用戶視角在公益設計中迴歸需求爲本,傳統的公益慈善模式往往以專業爲中心,受助對象被動接受專業的公益服務,而中歐校友非常注重對用戶視角的考慮與關注,並強調以體系化、帶有社會變革取向的解決方案來回應。如我們的EMBA2006SH校友會定期組織赴涼山,深入到‘阿依土豆公益項目’一線,瞭解受助孩子們的真實需求,不斷調整項目的服務策略和重點,以做出最精準的迴應。”
此外,成本管理在中歐商學院公益項目中同樣非常突出。“我們在公益活動中引入成本管理的理念,通過設定明確的成本目標和效益指標,對活動進行嚴格的預算控制和成效評估。如愛佑慈善基金會搭建的‘困境兒童救助與保護項目風險評估與干預服務機制’,把服務過程同時作爲一個研究對象,不斷地驗證解決方案是不是能夠適應當地具體情況、干預是否能帶來真變化、效果能不能持續、能不能異地複製等。這種以數據和結果爲導向的管理方式,不僅提升了公益項目的執行效率,也確保了每一分投入都能產生最大的社會價值。通過定期的成效監測和成本分析,中歐校友能夠及時調整和優化公益策略,實現資源最優配置,從而提高公益活動的整體質量和影響力。” 秦軼表示。
而在南都公益基金會原理事長、希望工程創始人徐永光看來,因爲缺乏體系化的技術支撐,許多公益項目在執行和管理方面存在較大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中歐校友的公益項目則更具體系。
“中歐校友在公益項目中注重構建技術管理體系,通過優化流程、規範操作、引入數字化技術等,使得公益項目的規劃、執行和反饋更加規範、高效和有保障。這展示了中歐校友將現代企業管理的理念和技術應用於社會服務領域,提升公益服務水平,推動公益事業向更高層次發展。科學發展和人工智能的突破,讓世界看到科技和商業、公益的融合,希望能夠在AI革命到來的時候積極擁抱AI,並用企業家稟賦來推動公益創新。”徐永光指出。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