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青論壇》南韓大選給藍白合的啓發(龔建偉)

尹錫悅最後的勝出幅度不足1%,小於幾乎所有選前民調的差距和他們自己陣營的預期(尹陣營預期領先爲8至10%),如果安哲秀沒有退選,尹錫悅很有可能會因「鎅票」(分散票源)而敗選。(新華社)

3月9日,南韓總統選舉開跑大半年終於落下了帷幕,國民力量候選人尹錫悅以微弱的優勢擊敗了執政黨候選人李在明,順利當選大韓民國第20代總統。就選前民調來看,尹錫悅在絕大多數時間中都保持着穩定的領先,其當選似乎並無意外之處。但如果我們深究選舉中的細節,便可發現臺灣的反對黨——尤其是國民黨,可以從中學到一些經驗。

首先是在野黨統一候選人的必要性。「藍白合」在臺灣已經是一個討論過不知多少次的議題,很多藍營人士認爲根本沒有必要搞「藍白合」,因爲蔣萬安在幾乎所有三腳督的民調中都保持着領先,即使不「藍白合」也可輕鬆擊敗對手,何必討論什麼「藍白合」輸氣勢呢?但3月以來的兩份民調給蔣萬安的選情敲響了警鐘:3月8日新臺灣國策智庫的民調顯示蔣萬安僅領先一趴,3月7日臺灣民意與政策顧問有限公司所做的民調更是顯示陳時中領先蔣萬安3%有餘。

看看南韓這次選舉吧。在2月底3月初的民調中,尹錫悅基本都處於領先地位,在許多民調中更是有5%以上的領先幅度。然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尹錫悅仍然和另一位候選人安哲秀達成了單一化協議,後者宣佈退選,呼籲支持者將選票投給尹錫悅。這兩人的差異不可謂不大,安哲秀在宣佈單一化前不久甚至還在對選民宣稱「如果你投給尹錫悅,一年後你會後悔的想要切掉手指」。然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尹錫悅卻仍然做出了讓步(目前暫時不知道具體內容,猜測應該是政策上的改變與合作)以換取安哲秀同意退選。

事實證明這一策略至關重要——尹錫悅最後的領先幅度不足1%,小於幾乎所有選前民調的差距和他們自己陣營的預期(尹陣營預期領先爲8至10%)。雖然安哲秀的一些選民最後可能轉投了其他候選人,但支持安哲秀的選民大多數都追求「政權交替」,所以大部分理應還是順應了安哲秀的要求轉而支持了尹錫悅。可以說,如果安哲秀沒有退選,尹錫悅很有可能會因「鎅票」(分散票源)而敗選。

事實上,執政黨候選人李在明就敗在「鎅票」上。此次大選除兩位主要候選人外,得票第三的候選人沈相奵同樣引人矚目。沈相奵隸屬進步主義政黨「正義黨」,該黨立場與執政黨比較接近,大約可以視作臺灣基進與民進黨的關係。但在此次大選中,沈相奵堅持拒絕退選,執意參選到底,最終得票2.36%。這數字看似不高,但鑑於執政黨候選人李在明和在野黨候選人尹錫悅的微小差距(0.73%),她實際上扮演了類似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中拉爾夫•納德的角色。有人猜測她拒絕退選是因爲李在明在民調中與尹錫悅的差距過大,畢竟在安哲秀還沒退選的時候,兩人就有5%差距,安哲秀一退選,兩者差距恐怕有10%(安哲秀的支持率爲5-10%)。既然如此,她何必退選呢?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沈相奵也因此成爲了南韓進步主義者眼中的罪人,恐怕過些日子就不得不退出政壇了。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即使民調能夠保持領先,領先者也應盡最大可能做到候選人單一化以求勝選;即使民調顯示單一化後也沒多少勝選希望,單一化也要比不單一化更好。大量民調錶明國民黨與民衆黨選民的立場高度接近,去年臺灣民意基金會有關四個公投的民調足以說明這一問題。而從支持率來看,兩者的支持率也可謂「此消彼長」,這足以說明除去鐵盤之外還有大量選民並非某黨的特定忠誠者,而是在兩黨之間徘徊。

柯文哲的「兩岸一家親」相當有名,有關兩岸關係的表態也曾獲得陸方讚揚,因此從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角度來看,兩黨合作也是有基礎的。因此國民黨應當放下架子,民衆黨也不應故作清高,雙方都應考慮在議員提名和縣市長提名上有哪些可以合作的地方,儘可能獲取更多勝選機會,而非爲了氣勢爲選而選,最終讓民進黨漁翁得利。

然後是團結的重要性。尹錫悅的民調確實在大多數時候領先,但並非總是領先。在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的一段時間中,他的民調曾經大幅落後,原因也是老生常談:尹錫悅與黨內初選第二名洪準杓以及黨首李俊錫發生衝突,內訌導致他失去了許多支持。這個劇本很多臺灣人可能會覺得眼熟,這不是兩年多前國民黨的劇本嗎?但尹錫悅快速調整了戰略,以誠心誠意的態度彌補了雙方之間的裂痕,再次塑造了團結對外的氣勢,方纔扭轉了民調暫時落後的局面,也將大部分失去的支持者重新拉了回來。

對於國民黨而言,團結這個問題可謂老生常談,朱立倫前些日子也就這個問題放了不少狠話。但這次的國民黨和當年是不同的,國民黨如今已不只一次在民調中淪爲第三大黨,而新的第二大黨並非親民黨那種國民黨分裂出去的存在,這是此前從未發生過的事情。若說以前不能團結是因爲尚可坐吃山空,那麼如今還有多少本錢可吃?在過去,不團結的後果或許是所得多少的問題,而在如今,不團結帶來的乃是亡黨的問題,是徹底消失在政治版圖上的問題!即使對於大陸而言,國民黨如今也絕非一定要存在不可的角色,因爲柯文哲同樣算一個可交流對象。當失去了一切,國民黨還剩什麼?招牌嗎?是時候好好考慮這個問題了。

最後是議題運作。國民黨的施政能力是沒有問題的,臺中、新北等許多縣市都證明了國民黨有能力治理好這片土地,給人民帶來福祉。民進黨的執政也顯然是無能的,2016年全面執政,2017年的執政滿意度民調就徹底崩盤。時至今日,一件又一件與民爲敵的政策仍在被民進黨推行下去,主計長這種重要官員也與普通民衆完全脫節,彷彿活在另一個星球。但爲什麼民進黨能選好?因爲民進黨懂得如何操作議題。

議題當然是重要的。這次南韓大選中執政黨崩盤的主要原因是房價控制不好,在一個自命爲了「公正」的左翼政黨執政之下,房價居然屢創新高,翻倍不止,這簡直是天大的笑話。反對黨候選人尹錫悅也抓住了這個核心議題屢屢發起進攻,最終獲得了不錯成效——他在房價最高的首都首爾贏了5%上下,而該地傳統上是偏向執政的共同民主黨的。首爾的優勢事實上幫助他贏得了選舉,因爲如果執政黨候選人在首爾能夠取得跟首都周邊地區差不多的成績的話,贏得選舉的就是他了。但選舉就是如此,抓住議題打動選民的心,然後你就能獲取更多支持。

國民黨在過去似乎一直缺乏議題控制的能力,如韓國瑜市長面對罷免的種種指控,幾乎只能強調「路平燈亮水溝通」;臺中補選面對綠營鋪天蓋地的抹黑,國民黨也毫無反擊能力,只能指望喚醒在地力量,然而最終以有史以來最大劣勢輸掉。國民黨是時候反思了,爲什麼民衆明明不滿民進黨的政策,自己卻缺乏以這些議題帶動選舉的能力?答案或許與國民黨的形象有關,只需看看臺灣民衆對國民黨的反感程度便能得到這個結論。因此這也就回到了前面的問題:國民黨應當考慮與民衆黨等在野黨整合,這不但有利於讓選舉迴歸議題而非政黨對決,同時也有助於吸引更多選民。

國民黨似乎有一種傲氣,那就是作爲一個大黨,理應在全臺所有地方都提名候選人,否則便愧對自己的地位。但看看民調吧,國民黨早已不再是過去那個呼風喚雨的國民黨,不再是那個以超過765萬票贏得選舉的國民黨,不再是那個奪得立法院81席位的國民黨。國民黨是時候腳踏實地以務實的態度面對選舉,畢竟選舉是靠支持獲勝的,而非靠氣勢獲勝的。唯有團結與奮鬥,才能拯救中華民國。

(作者爲香港浸會大學碩士生)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