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已有超73.5萬失能老人享受長護險服務,佔全國的三分之一

上海自2018年1月全面推行長護險試點至今,已有超73.5萬名失能老人享受待遇,佔全國的三分之一。同時,當前長護險每月服務失能老人約40萬人,有效緩解了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壓力,讓廣大失能羣體得到迫切需求的服務保障。

上述是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5月27日在滬召開的上海長護險高峰論壇上獲得的消息。

上海長護險高峰論壇以“全球視野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中國模式與新發展”爲主題,由上海市醫療保障局指導,復旦大學長三角醫療保障研究中心和上海市醫療保險協會聯合主辦,旨在深入探討中國長期護理保險(長護險)制度的建設模式及未來發展路徑,分享國內外長護險政策制定及實施經驗,爲構建中國特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提供寶貴思路。

論壇邀請國家醫療保障局、長三角三省一市醫療保障局和長護險各試點城市相關負責人,哈佛大學、紐約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和機構專家、學者,以及長護險行業從業代表等各界人士,圍繞長護險制度建設的政策框架、資金籌集、服務供給、監管機制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入討論,分享各自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

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爲因年老、疾病或傷殘導致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護理費用補償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對於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妥善解決失能人員長期護理保障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自2016年我國啓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以來,各試點城市在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管理辦法、運行機制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爲構建符合國情的長護險制度框架奠定堅實基礎。截至目前,全國已在49個城市開展長護險試點工作,覆蓋約1.8億人,累計超230萬人享受到相關待遇,年人均減負約1.4萬元,定點服務機構達8000家,護理服務人員約30萬人。

隨着全球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成爲各國社會保障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2.6億,其中失能人員超過4000萬,面對的相關挑戰尤爲嚴峻。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表示,隨着長護險制度在全國進入全局推進階段,中國模式的長護險以可持續、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爲特點,可幫助解決老齡化、慢病化、少子化疊加發展背景下的長期護理難題,滿足龐大且剛性的專業醫療護理服務需求。

上海市醫療保障局副局長張超表示,上海自2018年1月起在全市全面推行長護險制度,通過邊試邊改、邊總結邊完善,不斷優化制度體系,以繡花針的功夫打磨機制、精細管理,逐步構建形成長護險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建立集經辦申請、需求評估、護理服務、待遇給付、結算支付、監督管理等全鏈條運行機制,進一步推動長護險各項制度、服務、管理邁向標準成熟。

上海長護險制度的實施,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保障體系,增強了社會保險的普惠性和公平性,提高了失能羣衆特別是失能老年人家庭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未來,上海將繼續按照國家相關戰略部署和指引,圍繞長護險保障範圍、籌資機制、服務管理等方面持續探索,進一步促進建立更加公平適度的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進一步促進傳承中華孝老敬老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