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館舉辦特別活動,致敬“中國的摩爾根”談家楨院士
9月15日是我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傑出科學家、教育家,被譽爲“中國的摩爾根”的談家楨院士115週年誕辰。當天下午,“遇見@科學家——紀念談家楨”特別活動暨上海科普大講壇第214講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舉辦,深切緬懷談家楨院士的卓越貢獻,弘揚科學家精神,普及生命科學知識。活動由上海科技館與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主辦、民盟上海科技館支部承辦。
在科學家寄語環節,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表示,中國的遺傳學科起步晚,爲了讓中國的遺傳學趕上先進水平,以談家楨院士爲首的一代代生命科學研究者們毅然投身遺傳學建設。
隨後,“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獲得者何祖華院士爲30名與談家楨院士同天生日的幸運觀衆送上了生日祝福和賀卡,以及“遇見@科學家”系列定製的文創紀念品,並與他們合影留念。
現場活動中,何祖華院士作了題爲《植物—病原菌的“軍備競賽”:作物抗病育種的重要性》的科普講座。他以水稻爲例,介紹了作物抗病性研究和抗病育種對於糧食安全的重要性。
他說道,有“水稻癌症”之稱的稻瘟病對我國水稻產量和糧食安全生產有着重要影響,這促使他下決心,通過40年田間與實驗室的不斷探索,尋找到了水稻廣譜抗病基因。他向觀衆介紹了水稻廣譜抗病基因的挖掘故事,及其在水稻抗病育種與生產中的廣泛運用與成效,解釋了爲什麼植物與病原菌之間“共進化”和“進攻—防守”可以比作一場“軍備競賽”,也分享了團隊關於“稻曲病”這一國際性“卡脖子”難題的最新研究成果。
何祖華院士表示:“現在是我們小孩知識養成、志向養成的時候,不管以後學什麼,肯定要以談先生爲榜樣,兢兢業業發展我們的科學事業,包括技術科學、應用科學,必須要腳踏實地、多學多做,把基礎打好,在現在這個社會環境裡,對學生、青年學生尤其是小孩性格剛剛養成的時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教他們要學科學、愛科學、以後如何去做科學,是對他們自己、對社會都有用的。”
講座結束後,何祖華院士還與現場聽衆進行了互動交流。30名與談家楨院士同天生日的幸運觀衆體驗了定製科普課程“DNA項鍊”:通過親手提取植物的DNA,並將DNA封裝在迷你玻璃瓶中,完成一條項鍊,把大自然的遺傳機密戴在身上。
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指出,“1983年,談家楨院士正式擔任上海自然博物館館長,但實際上在1956年,上海自然博物館建館的整個過程中,談家楨院士就在關心、支持和幫助整個館的建設,所以他也是自博館人。從談先生開始,對於整個生命多樣性遺傳,特別是關於人類的進化演化的研究,一直是作爲博物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在自然博物館裡,你會看到一個非常完整的我們人類的演化過程,它實際上也是基於分子生物學這樣的概念來策展、來展示。”
本次活動同步在上海科技館視頻號、抖音號,人民日報視頻客戶端,騰訊新聞進行直播,近20萬名觀衆在線參與。
據介紹,上海科技館品牌活動“遇見@科學家”每月選出一位當月出生的傑出科學家,以“科學家及其成就”爲主線,通過該科學家科研成就相關主題的多元教育活動,多方位展示、多渠道傳播科學家的人格魅力、科學精神、科研成就和科學理念,打造“科學家明星”,營造全民崇尚科學的新風尚。自2019年舉辦至今,該活動已經邀請了88位各領域科學家,開展了66場活動,惠及70餘萬公衆。
記者:張琦
視頻:任超
編輯: 陳攻
資料、圖片:上海科技館
轉載請註明來自上海靜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