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割喉案:跟騷殺人被淡化成「情感糾紛」的女性無力困局

圖僅示意圖,並非當事人。 圖/美聯社

「女性被害爲何總是被移除熱搜?女人的命不是命嗎?」中國上海浦東新區9月22日,發生了一場駭人的割喉命案。一名女子被一男子當場割喉後倒於血泊之中,血濺街頭、場面相當怵目驚心。不久後男子遭上海市警方拘捕,然而,流傳於中國社羣平臺上的事發影片,卻皆在新浪微博等平臺遭強制刪除,中國媒體的相關報導也遭下架。

回顧中國河北省不久前才發生一起震驚全國的「唐山打人事件」,即使一審判決出爐,仍是疑團重重。近日發生的事件總衝着女性而來,中國官方又急於壓制社會,刪除社羣平臺的討論,爾後逐漸被淡忘。反觀伊朗,一位女性阿米尼因頭巾而冤死的事件,可以在當地羣起革命,在女性受害事件同樣屢見不鮮的中國,卻不見民衆上街抗爭。中國女性是否將永遠處在這樣的輪迴,女性權益何時會得到伸張?

▌請收聽下方連結:

▌請收聽下方連結:

上海割喉案發生在有「中國矽谷」之稱的上海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9月22日,在車水馬龍間,一名女子行走在祖沖之路和居里路口,突遭一名男子以利器割喉,當場倒地身亡。眼見女子遇害,不少路人見義勇爲、對行兇者扔擲石頭和頭盔,試圖包圍抓捕,但因男子持有刀械使人不敢壓制。隨後男子成功衝出人羣、逃離現場,並在不久後遭警方逮捕。

事發目擊者在新浪微博講述現場情況,她悲憤地說,「我眼睜睜的看着一條鮮活的生命在我面前流逝!我在等一個後續,如果這事件不了了之,我真的不相信甚麼政府、甚麼警察了。」文章發出後雖然引起網友公憤,隨後,這些發文全數遭清空,其他網友轉發她的貼文也遭刪除。

網友也透漏,加害人與被害人的關係爲同事。女子無法忍受男子強烈的追求和騷擾,通報主管後男子遭到開除。網友認爲,男子追求女子失敗、惱羞成怒,才引來了殘暴的殺機。然而,上海市公安局浦東分局事發三天後發佈通報,稱這名31歲的行兇者魏某某因「感情糾紛」,與被害人林某某「協商不成」,持刀將其殺害。

上海公安局針對割喉案的官方通報。 圖/微博圖片

2018年,曾進入中國中央電視臺實習的女子弦子(左),指控2014年遭央視主持人朱軍性騷擾。 圖/法新社

先前社羣平臺相關消息被封鎖已引來網友不滿,上海公安局通報一出,更引發網友的一片痛罵。網友質疑,一起單方面騷擾進而殺人的事件,官方卻給出「感情糾紛」及「協商不成」的答案,甚至製造空間讓外界做無關聯想。而通報一出,「受害者有罪」論確實也再次出現在討論中,有網友揣度男子是否「被戴綠帽」,或女性因「做了壞事」才引來情殺。網友無奈表示:

中國針對女性襲擊、虐待事件層出不窮,網友也批評這凸顯中國社會存在男性「厭女」及「仇女」氛圍。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社會對婦女缺乏安全保護的公憤被一次次燃起,官冷民熱的反差也越來越顯著。

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社會對婦女缺乏安全保護的公憤被一次次燃起。本圖爲示意圖。 圖/路透社

▌永遠以「淡化」爲結局的女性受害事件

2017年,#MeToo運動風潮開始帶領全球反思性侵和性騷擾議題,許多女性也紛紛出面指證、公開自己過往遭受的經歷。但在中國卻難以推行#MeToo運動,除了有威權專制、嚴格管制言論的政府,社會也存在性別極其不平等的現象。

2018年,曾進入中國中央電視臺實習的女子弦子(化名),指控2014年入電視臺工作時,遭電視臺主持人朱軍性騷擾。貼文發出後即快速上了熱搜排行榜,也引發許多中國女性勇敢說出自己自身的類似經驗。然而不久之後,微博就緊急刪除了相關貼文,弦子的帳號也被封鎖,甚至與朱軍相關的討論,全數被下架。

2021年11月,36歲的中國網球名將彭帥在個人微博上無預警發出長文,指控前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曾對她性侵,這是中國首次有高階領導人受到這樣的公開指控,引起中國網路社羣上的震撼。然而彭帥在發出貼文後,突然在公衆面前消失長達數週,她的血淚控訴文及中國媒體的相關報導也被下架。此時正值中共六中全會,中國民衆及外媒紛紛揣測中共背後的權謀、以社羣審查機制強制淡化爭議。

2022年1月過年前夕,中國江蘇省徐州市豐縣歡口鎮中,一名據稱生育八個孩子且言語失常的農村婦人「楊某俠」,長年被有「網紅奶爸」之稱的丈夫董志民以狗煉栓着囚禁,影片流出後引發中國巨大的輿論與憤怒,要求中國政府嚴格調查背後是否涉及農村拐賣婦女兒童、人口販運及暴力性侵等問題。然而,徐州官方的公告始終消極敷衍,加上影片瘋傳時正值過年前,也準備迎接北京冬季奧運會開幕,中國政府爲維持國際形象,以官方通告連續傳達「正能量」,澄清當地不存在拐賣行爲。然而,在事件發生後不久,傳出影片的「徐州一修哥」帳號便被封鎖,原始影片也隨之消失。

中國網球名將彭帥。 圖/路透社

從微博影片中,可看見八孩母親「楊某俠」被關在主屋外的土房中,冬日裡衣着單薄,頭髮凌亂,脖子上還拴着鐵鏈。片中可見屋內陰暗狹小,僅有一張凌亂的土炕,上頭擺着冷掉的粥與饅頭。 圖/取自微博

2022年6月10日凌晨,河北省唐山市的「老漢城燒烤店」中,三名女子於用餐期間被男子陳繼志上前攀談搭訕及觸摸。女子大聲斥責試圖趕走嫌犯,未料卻被他和同行友人拉出店外痛毆。影片傳出後引爆中國網友的憤慨,施暴的男子陳繼志的身分也隨之被挖出,他與同夥多年來於唐山市涉嫌暴力、鬥毆、搶劫、傷害,被當地輿論稱爲「唐山惡霸」。

8月29日,河北檢方公佈最新的調查結果,28人遭起訴。除了涉及毆打傷害的10位嫌犯,也包含涉及濫權徇私、收賄、行賄等罪名的15位共黨幹部、執法人員,懷疑其爲當地惡勢力組織扮演了「保護傘」的腳色。雖然受害女性也在醫院療養三個星期後,於七月初出院,但她們至今皆未對外露面,家屬也都未發表任何聲明。

9月23日法庭宣判,主嫌陳繼志因聚衆鬥毆、開設賭場等等罪名,被叛了24年徒刑、罰款人民幣32萬元;其他27名被告則分別被判處半年至11年不等的徒刑。值得關注的是,四名被害女子全程缺席庭審,出庭的嫌犯,也身穿全身防護衣、口罩等,難以辨識身分。中國人權律師吳紹平表示,中國官官相護情形嚴重,他們懷疑出庭的陳繼志等犯罪人是冒充當事者,或甚至是出席進行頂替,痛批中國黑箱司法。四名被害女子是否遭到惡勢力組織的威脅,或被官方強制噤聲,不敢出面?中國官方的判決恐怕難以服衆。

以上女性受害事件只是冰山一角,雖然都在中國引起憤怒浪潮,但每起事件發生後,官方皆會發出難以平息怒火的通告,社羣平臺上的討論也都一貫地遭受審查、下架、封鎖。反映了中國官方一貫消極敷衍的應對態度,讓許多人感到無力:彭帥事件正值中共六中全會、徐州鎖鏈女事件碰上冬奧開幕,官方急於營造社會穩定的氛圍,強制阻止社會討論女性受害事件;如今唐山事件、上海割喉案發生時機又接近中共二十大,彷彿再次觸動中國敏感的神經。若官方永遠都會有理由壓制羣衆的聲音,那正義是否永無被伸張的機會?還有需要犧牲多少生命,才能讓女性獲得實質的保護?

2022年6月10日凌晨,唐山市三名女子被男子陳繼志上前攀談搭訕不成,遭拉出店外痛毆。影片傳出後引爆中國網友的憤慨。 圖/中新社

▌如果伊朗人受夠了,反觀中國...?

在伊朗的夏日酷暑中,女性若想涼爽一些、包少一點,恐怕得戒慎任之,因爲此時正是道德警察頻繁抓人的時機。2022年9月20日,伊朗一名22歲女性阿米尼(Mahsa Amini)因戴頭巾方式「不符」當地對女性的服裝規定,遭伊朗「道德警察」強制逮捕、毆打,最後重傷身亡。事件發生後國內外爆發大規模示威:抗議活動襲捲伊朗全國,更遍地開花至土耳其、美國、加拿大、德國、希臘等國,不少抗議人士上街頭燒頭巾、剪頭髮,象徵對專制政權以及道德警察的不滿;聯合國大會上,美國總統拜登、伊朗總統萊希更是因此上演了交鋒之戰。

「誰殺死我的姊妹,我就會殺死誰!」,這是伊朗民衆在街頭上的怒吼。阿米尼死後,即便伊朗政府態度強硬,下令軍警拘捕抗議民衆、甚至封鎖部分區域的網路,也難以鎮壓公民社會的怒吼。爲了一名無辜受害的女孩,伊朗人羣起革命,男人和女人共同死守街頭、尋求正義。這也是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以來,最轟動社會的全民抗議。

「都是威權國家,伊朗人民上街保護女性權益,中國民衆上哪去了?」

一名女性在伊朗駐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使館前抗議阿米尼之死,這名婦女在被警察拘留期間死亡。 圖/美聯社

9月21日,伊朗首都德黑蘭的「阿米尼」抗議示威行動。 圖/法新社

阿米尼之死在中國也有了廣泛討論,有中國網友稱讚「這纔是擲地有聲的女性力量」,引起女性共感效應。然而,爲什麼中國沒有?從弦子、彭帥、徐州鎖鏈女、唐山打人事件,直至今天的上海割喉案,批評的聲浪都只會、也只能在網路上發酵,更甚,事後一貫地被強制刪除或下架,爾後逐漸被淡忘。這些針對女性的攻擊事件,都不足以讓中國人羣起反抗呢?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別?

「女性被害爲何總是被移除熱搜?女人的命不是命?」

「永遠期待女性真正發出自己聲音的那一天」

「如果平等和尊重需要鮮血來換取,那激進也是一種美德」

「至少長刀揮下了,斬斷的是高高在上的男凝,和對女性刻板定義的束縛。」

阿米尼之死也許成爲伊朗社會對統治者長期不滿的導火線,阿米尼本人,也成了伊朗人反抗政府和不正義的象徵。「中國婦權」創辦人張菁告訴《自由亞洲電臺》,她認爲這種「凝聚力」正是中國官方最害怕的東西,因爲這意味在有血有淚的社會,任何一類事件爆發,都有可能激起公民反抗政府。如果任何一種公民運動都被視爲反政權,那中國的女權意識也將被貼上標籤、形成寒蟬效應,不敢靠近、不敢接觸、不敢抗爭。

爲配合警方對上海割喉案的調查工作,目擊者在微博寫下的現場紀錄已遭下架,但網友留言爲她打氣,「感謝你的勇敢,社會病了,但生活仍要向着陽光」。駭人的上海割喉案,恐怕又會項其他女性襲擊事件一樣逐漸被淡忘,但這道血淚傷痕,將永遠烙印在受害者和家人的心底。下一個受害者,將會是誰?

中國女性是否將永遠困在這樣的輪迴中?女性權益何時會得到伸張? 圖/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