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必看!南朝至清跨越千年,上海最高古塔300件文物遺珍驚豔現世

1994年新年之初,在上海松江的圓應塔下,一幕歷史與文化的探索悄然展開。上海博物館的考古團隊輕輕揭開塔基的石板,眼前竟是一片被歲月封存的水域。

這片不起眼的積水之下,掩藏着古塔最爲核心的地宮秘境。 隨着積水被小心翼翼地抽離,一個約莫一米見方、深達85公分的神秘空間逐漸顯露真容。 在這片有限的空間裡,不僅藏有先前發掘的璀璨寶珠與天宮遺物,更陸續整理出了超過千件珍貴文物,其數量與種類之豐富,令人歎爲觀止。

這些文物的年代跨越了南朝至清代中晚期的悠長歲月,不僅在上海地區歷次古塔考古發掘中獨佔鰲頭,即便放眼全國,也是一次極爲壯觀、罕見且意義非凡的重大發現。它們不僅見證了歷史的滄桑鉅變,也映射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圓應塔,這座上海現存最爲巍峨的古塔,不僅以其雄偉的身姿屹立於松江之畔,更因這次考古發現而熠熠生輝,成爲了上海乃至全國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記錄着過往與未來的對話,傳承着文明與智慧的火花。

圓應塔發掘文物

如今,博物館中陳列的每一件文物皆以其“煥然一新”的姿態展現於衆,令人難以聯想到它們初經考古工作者之手,尚被歲月沉積的水垢層層包裹的質樸模樣。

歷經無數時光的洗禮,源自圓應塔的這些珍貴遺物,在專業人士的細心呵護下,被逐一細緻地清理與精心修復,重煥昔日光彩。

圓應塔地宮發掘現場舊影

2024年,標誌着松江圓應塔歷經建築修繕與考古發掘的光輝歷程邁入第三十個年頭。爲紀念此重要時刻,上海博物館東館精心籌備,自8月14日起,免費向公衆揭幕“寶塔乾坤:上海圓應塔遺珍展”,精選自圓應塔館藏的千餘件珍貴文物中的300件瑰寶,以藝術之名,共襄盛舉。

展覽以“古塔西林 重大發現”啓幕,引領觀衆穿越時光隧道,見證圓應塔考古史上的輝煌篇章;“恩澤延綿 祥瑞齊集”則深入挖掘,展現古塔承載的深厚文化底蘊與吉祥寓意;“大千世相 凡塵意趣”單元,則以細膩筆觸描繪古代上海的生活圖景與江南文化的獨特韻味,讓人彷彿置身於那段風華絕代的歲月之中。

整個展覽設計匠心獨運,巧妙融入圓應塔的建築元素——挺拔的塔身、飛揚的檐角、精緻的寶塔剎、葫蘆寶瓶的靈動、以及欄杆上繁複的紋樣,這些藝術符號不僅裝飾了展廳的每一個角落,更在每一步轉換間,引領觀衆感受數百年來江南文化的細膩雅緻與深厚底蘊。

正如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先生所言,近九十年來的上海考古事業,是幾代考古人不懈努力的結晶,他們不僅拓展了歷史的邊界,增強了歷史的可信度,更賦予了歷史以鮮活的生命力。松江圓應塔的修繕與考古發現,無疑是這一壯麗篇章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如今,圓應塔所珍藏的文物重見天日,它們不僅是古代工匠精湛技藝的見證,也是當時人們心理觀念、人文風貌的真實寫照,深刻揭示了江南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的獨特位置與迷人魅力。這些文物,更是古代上海市鎮繁榮發展、文化昌盛、生活精緻優雅的有力證據,讓後人得以窺見那段輝煌歲月的點點滴滴。

上海最高古塔

封藏元明文物標準器的洞天

圓應塔,其別稱涵括西林塔與崇恩塔,追溯其歷史根源,可至明朝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乃古代建築之瑰寶。在上海現今尚存的十三座古塔之中,圓應塔以其雄偉身姿獨佔鰲頭,總高度達四十七米,巍然屹立於松江區的西林禪寺之內,成爲一方名勝。

此塔採用七級八面的設計,完美融合了江南地區廣受歡迎的樓閣式宋塔風格,每層四面巧妙設置壼門,且每層門向巧妙更迭,展現了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藝與獨特審美。塔之底層,更添磚砌圍廊環繞,南北兩側特闢拱形門洞,既便於通行,又增添了幾分古樸韻味。

尤爲值得一提的是,在門洞之巔,懸掛着一塊珍貴的匾額,上書“圓應塔”三個大字,此乃近代高僧弘一法師親筆所題,字跡蒼勁有力,爲古塔平添了幾分文化底蘊與歷史滄桑感,吸引着無數遊客與信徒前來瞻仰。

圓應塔舊貌

圓應塔現貌

那場發生在三十年前的修復與考古發掘工作,歷經了整整兩年的辛勤耕耘。修復工作率先啓動,鑑於西林塔周遭環境侷促,施工團隊創造性地採用了半空搭建腳手架的創新方案。面對塔頂鑄鐵構件遭受的嚴重侵蝕與損壞,一項艱鉅的任務擺在了眼前:需將總計重達88噸、共計27件的鑄鐵件,從高達47米的塔頂小心翼翼地拆卸下來,並安全轉運至地面,這一過程無疑是對技術與耐心的巨大考驗。

圓應塔塔剎寶珠內發現的清代銀片銘文版

首先被移除的是塔頂的精美寶瓶,揭開其神秘面紗後,考古人員驚異地發現,寶瓶內膽之外竟環繞鑲嵌着一圈珍貴的文物,總計超過六十餘件,包括銀銅鑄造的佛像、溫潤的玉觀音像、栩栩如生的玉人偶、精緻的銀銅盒、銅質印章、古代錢幣、刻有銘文的銀木牌匾,以及雖已破碎卻仍透露出往昔風華的紙質書籍與文獻。這些供奉品的存在,依據其上最晚的文物紀年推斷,證實了圓應塔在清代光緒年間完成了其最後一次修繕與裝飾。

在展廳的核心區域,一個八邊形空間成爲焦點,那裡展示的正是圓應塔的核心——寶珠內膽。這件藝術瑰寶周身巧妙地鑲嵌着寓意吉祥的福祿壽禧盒,而盒內珍藏的文物則被精心安置於四周的展示櫃中,既保持了原有的佈局韻味,又便於觀衆細細品味。內膽本身巧妙地套於一根木質中心柱之上,外層再覆蓋以銅製的華麗寶珠,展現出非凡的工藝水平。

據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的戎靜侃介紹,本次展覽的一大亮點便是通過精細的復原工作,將內膽及其內的文物恢復到它們最初被發現時的位置與結構狀態,旨在爲觀衆提供一個直觀感受歷史文物原始風貌的機會,同時也爲深入探索古代宗教儀式、制度變遷及文化生活面貌提供了寶貴而直觀的實物證據。

清 嵌福祿壽喜盒銅寶珠內膽

圓應塔塔剎寶珠內發現

放置於福祿壽禧盒內的雕像,竟巧妙地構成了一場“跨界融合”。在象徵“壽”的盒子裡,端坐的並非尋常之佛,而是來自佛教五方佛序列中,代表東方的阿閦佛,這一安排本身便蘊含了深遠的寓意與“錯位”之美。而這份意外的和諧遠不止於此——“福”盒內,赫然是魁星,即廣爲人知的文曲星,他作爲掌管科舉文運的吉祥之星,其存在無疑爲“福”增添了濃厚的學識與智慧之光;轉而至“祿”盒,則驚現觀音菩薩與壽星同框,兩者分別代表慈悲與長壽,與事業之祿巧妙交織;“禧”盒之內,則是祿官的形象,預示着喜慶之中亦不乏仕途順暢的美好願景。

這一系列精心設計的“錯位”,不僅展現了儒釋道三家思想的和諧共存,更深刻體現了民間信仰與傳統文化中追求和諧共生、多元融合的精神內核。這些盒子,彷彿是一個個微縮的宇宙,承載着人們對幸福、長壽、富貴與喜慶的無盡嚮往與美好祈願。

銅“福”字盒銀鎏金魁星像

銅“祿”字盒銀鎏金白衣觀音像組

銅“壽”字盒金阿閦佛像

銅“囍”字盒銀鎏金祿官像

銀“寶塔題名”空心牌

銀鎏金魁星像

銀鎏金觀音坐像

半個月之後,迎來了更爲震撼的發現。在考古學者小心翼翼地移除塔頂幾近腐朽的支撐木,逐層剝離磚石的過程中,當探索觸及第十層時,磚砌的排列方式驟變,預示着非凡的奧秘即將揭曉。隨着木板被緩緩掀起並移去,一座令人歎爲觀止的“天宮”赫然顯現,其景象令人心曠神怡。

天宮,這一古代建築中的瑰寶,常隱匿於塔剎的剎座之內,其內珍藏着舍利子、經卷、金銀珠寶及玉石等聖物,承載着深厚的宗教與文化意義。塔剎,作爲塔頂最爲神聖且複雜的部分,不僅地位顯赫,其結構亦精妙絕倫,由剎座、剎身、剎頂等幾部分構成,宛如一座微型的獨立寶塔。而天宮,則如同地宮一般,位於剎座之中,扮演着同等重要的角色。

此次發現的天宮,巧妙地嵌入於這座七層古塔頂部的磚砌結構之中,利用中心柱木與四個斜撐木間微乎其微的空間,明代匠人竟能匠心獨運,打造出如此精妙絕倫的空間。東、西、北三面均設有莊嚴的供臺,臺上及地坪之上,琳琅滿目地供奉着石碑、栩栩如生的佛教造像、色彩斑斕的琉璃法器、珍貴的佛骨、銅質多寶佛座、古老的經卷、精緻的木盒、錢幣、石螺、閃耀的鎏金銀冠、銅盒、溫潤的玉戒指、石環,以及瑪瑙劍彘、白玉雕琢的童子像、片狀鎏金銅塔、銅佛牌、銀太子像、玉硯、玉器蓋、木雕蓮花座、潔白的海螺球、破損卻仍顯尊貴的錫舍利盒、小巧的銅圓盒、木雕殘手、晶瑩剔透的水晶珠與掛件、瑪瑙小牌、內含珍珠的琥珀等,共計七十餘件稀世珍寶。尤爲珍貴的是,這些文物中多刻有銘文,時間最晚可追溯至明正統十年(1445年),這一發現有力證明了自天宮建成以來,直至今日,它始終保持着最初的封閉狀態,未曾有人涉足。

經過細緻的清理與保護工作,文物上的塵埃被一一拂去,銘文內容逐漸清晰。結合史實,天宮與地宮一樣,均是在重修之後被永久封存,這一事實不僅印證了建塔記碑文所記載的史實——明正統九年(1444年),僧侶法㻞將圓應塔遷移至現址,並在次年六月,將原塔天宮與地宮中的寶物轉移至新塔的地宮之內,使之得以傳承至今,熠熠生輝。

五代 銅十一面觀音菩薩立像

圓應塔天宮發現

南朝-隋 銅一佛二脅侍像

圓應塔地宮發現

明 銀鎏金地藏菩薩坐像(組)

圓應塔地宮發現

元 銅鎏金祖師坐像

圓應塔地宮發現

根據戎靜侃的闡述,塔內石碑的發現及其碑文內容,爲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年代判定線索。而尤爲關鍵的是,地宮啓閉的確切時間以及文物置入的具體時段,這些信息極度精確,構成了研究並深入認知那個歷史時期不可或缺的文物標尺與樣本。尤爲值得一提的是,圓應塔一次性出土了大量元、明時期的玉器,這些玉器均伴隨着確鑿的斷代依據,此等發現在全國範圍內尚屬首次,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何繼英進一步指出,地宮中保存的最爲古老的文物可追溯至良渚文化時期,這一發現令人矚目。它揭示了早在明代,距今已超過五千年的珍貴玉璧就已被珍視並收藏,這一事實不僅豐富了我們對古代玉器流傳脈絡的認識,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對於歷史遺珍的高度重視與保護意識。

元 白玉葉形鏤空雲龍紋佩

圓應塔地宮發現

元 青玉雙螭紋玉爐頂

圓應塔地宮發現

文物與民間信仰

儒釋道合一的大千世相

時光流轉,轉眼間已至三十年後的今日。踏入展覽大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尊元代時期雕刻的青田石佛坐像,其藝術風格鮮明地體現了藏傳佛教的精髓。佛像端坐於精緻的蓮花寶座之上,寶座底部鐫刻着“大都佛兒張造”的字樣,這裡的“大都”正是元朝時期的都城,即今北京,見證了歷史的滄桑與文化的交融。

據上海博物館現任副館長陳杰先生的詳盡闡述,元代時期,松江府地區(今上海松江一帶)不僅是經濟文化的繁榮之地,更是藏傳佛教信仰傳播的重要據點,這一事實深刻反映了當時藏傳佛教信仰在全國範圍內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以及其在促進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方面所扮演的不可或缺角色。

元 青田石佛坐像

圓應塔地宮發現

在地下宮殿的深處,明代遺珍逐一亮相,包括璀璨奪目的銀塔、古樸典雅的銅鏡、溫潤如玉的配飾,以及晶瑩剔透的水晶環飾,它們沿着精心設計的展覽路線緩緩鋪展,引領觀者穿越時空。其中,那座以精湛銀片工藝打造的銀塔,尤爲引人注目,它不僅是一件藝術品,更是昔日上海地區銀器鍛造與鑄造技藝巔峰的見證。而在中心展櫃的側畔,一段段珍貴的歷史片段被細膩呈現,講述着圓應塔歷經修繕與發掘的傳奇歷程,讓觀者得以一窺其背後的故事與滄桑。

明 銀塔

圓應塔地宮發現

明 海獸葡萄紋銅鏡

圓應塔地宮發現

明 水晶橢圓形環飾

圓應塔地宮發現

元 白玉龍鳳紋佩飾

圓應塔地宮發現

今日僧侶居所內,處處可見歷代文人雅士之遺風,而松江古地,亦曾迴響着隱士墨客的詩篇。圓應塔內,一尊尊佛造像與佛教法器交相輝映,其上鐫刻的發願文,連同那些於古塔建造或修繕之際安奉的飾品與珍寶,無不透露出古人在此寄託的深切祈願與心靈追求。

這些造像材質多樣,涵蓋了金、銀、銅、石、玉、瑪瑙等珍貴材質,形態上則涵蓋了莊嚴的佛、慈悲的菩薩、智慧的羅漢以及威嚴的護法天王等,栩栩如生,各具神韻。尤爲引人注目的是那些鑲嵌有發願文的造像,多數爲銀質鎏金,亦有少數銅質與石質,它們不僅是工藝的結晶,更是信仰的載體。據發願文所載,這些造像大多出自上海本土銀匠之手,是佛教信徒們虔誠捐贈的民間藝術珍品,其中不乏對前朝遺物的珍視與再塑。

此外,塔內還珍藏有大量由金、銀、琉璃、水晶、玉、瑪瑙、青金石、珊瑚、琥珀、芙蓉石等珍稀材料製成的飾品及錢幣等財貨珍寶。這些寶物,每一件都可能是善男信女的心頭好或是家族傳世的貴重之物,它們被慷慨地作爲七寶供奉於塔內,不僅彰顯了信徒們的慷慨與虔誠,也見證了佛教文化在民間的深厚根基與廣泛影響。

在佛塔內被虔誠的善男信女供奉的“七寶”,涵蓋了珍稀的金、銀、流光溢彩的琉璃、清澈透明的水晶、溫潤如玉的玉石、斑斕絢麗的瑪瑙、深邃的青金石、色彩斑斕的珊瑚、古老珍貴的琥珀、以及嬌豔如芙蓉的芙蓉石,還有承載着歷史價值的錢幣等寶物。

這些珍貴的文物,原本安放于山門右側的古老位置,後因塔體遷移而精心遷移至地宮之中,這一舉動間接地爲我們揭示了其最晚可追溯至明朝洪武二十二年(即公元1389年)的悠久歷史。尤爲值得一提的是,圓應塔上這些璀璨奪目的飾物,不僅承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更是成爲了研究元代至明代期間玉石、水晶、瑪瑙等寶石工藝與美學的絕佳典範與標準器皿。

西林風起 雲間一景

江南歷代文人風物

遠眺西林之巔,雲霧繚繞間,寶塔巍然屹立,其內似藏有天地奧秘,恰似松江府之魂魄,亦爲江南水鄉一精緻剪影。作爲松江古城的地標性建築,圓應塔與醉人心脾的醉白池、古樸滄桑的唐代經幢及享有“雲間第一樓”美譽的建築並肩,共同勾勒出明清時期此地經濟昌盛、文化繁榮的輝煌篇章。

談及城市,必不可少的是那些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居民。圓應塔內珍藏的衆多日常生活器具,不僅是市井生活煙火氣的真實寫照,更是古代民衆審美情趣與雅緻追求的集中展現。這些珍貴的文物,在展覽中一一呈現,讓人彷彿穿越回那個充滿韻味的時代,親歷那些平凡而又充滿溫情的日子。

文房四寶、餐飲器具、銅鏡玉飾,這些裝點古人日常生活的物件,不僅是他們追求功名、祈願福祿的物化表現,更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生活場景與審美風尚。而塔中藏品中不乏童子嬉戲、嬰孩可愛的主題,它們寄託了施藏者對孩子們健康成長、未來充滿希望的深深祝福,傳遞着跨越時空的溫暖與慈愛。

明 青玉硯臺圓應塔天宮發現

元 瑪瑙鳥形把杯

圓應塔地宮發現

明 青玉獸面蕉葉紋雙耳瓶

圓應塔地宮發現

動物元素的造型與紋飾精妙地融入了各式各樣的器皿之中,成爲其獨特魅力的點睛之筆。例如,珊瑚雕琢的魚龍佩與龍首形珊瑚髮簪,選用了珍稀材料,簪首以細膩的刀工刻畫成威嚴的龍首,與簪身優雅的弧度相得益彰,栩栩如生,彷彿龍騰四海之勢躍然其上。

此外,還有數十件晶瑩剔透的鏤空玉爐頂,它們以精湛的技藝雕琢出螭龍盤繞、靈芝仙草、靈動小鹿與翩躚雀鳥等多樣形態,每一件都玲瓏剔透,令人愛不釋手。而水晶雕琢的兔子、白玉製成的鶻啄天鵝玉佩、銀鎏金打造的孔雀形飾,以及那些別具匠心的水晶螺造型飾品,不僅展現了匠人超凡的手藝,更似乎與松江這一地域所蘊含的自然風光與文化底蘊有着不解之緣,每一款設計都蘊含着對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與致敬。

元 青玉“秋山”爐頂圓應塔地宮發現

元 水晶兔圓應塔地宮發現

元 白玉鱖魚形佩

圓應塔地宮發現

展覽的尾聲寄語深情款款:“驀然仰望古佛塔,燈火輝煌七級躍,初如豆火微光現,轉瞬星輝灑滿天。恍似羣山之巔處,神燈穿雲破霧現,銀河流轉映凡塵,陰霾盡散心自寬。”這段文字,源自兩百年前華亭才子張興載,在親眼目睹圓應塔夜間塔燈奇觀後的即興佳作。時至今日,西林古塔依舊屹立於華亭要道之旁,見證着歲月流轉,而那曾照亮天際、震撼人心的燈火盛景,非但未隨時光消逝於歷史長河,反而化身爲夜空中最亮的星,匯聚成浮屠文化的璀璨瑰寶。它們不僅承載着過往時代的輝煌記憶,更傳遞着那個時代人們純真而美好的祈願,跨越時空,溫暖並啓迪着當今世人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