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未有融資交易,多重難關待闖下罕見病領域蓄勢待發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韓利明 上海報道“征戰”在罕見病領域的企業各有憂喜。10月以來,一方面,Avadel Pharmaceuticals旗下Lumryz的補充新藥申請獲FDA批准,用於治療7歲及以上患有嗜睡症患者的猝倒症或日漸過度思睡(EDS);血霽生物自主研發的先天性無巨核細胞性血小板減少症藥物獲FDA孤兒藥認定;靈北製藥(Lundbeck)以26億美元價格收購Longboard,重塑神經和罕見病領域格局……

另一方面,Wave Life Sciences在一份SEC文件中表示,武田已不再與其合作開發用於治療亨廷頓病的研究性反義寡核苷酸WVE-003;德國罕見病公司Centogene因未達到納斯達克最低市值要求而退市……

生物醫藥領域歷來存在“雙十定律”的嚴峻挑戰,即新藥研發往往需要超過10年時間和10億美元的成本,商業化之路更是漫長且不確定。目前,生物醫藥產業尚徘徊在“資本寒冬”,而罕見病疾病種類多且非常少見,不同疾病的治療方法不一,要針對每一個病種研究一種或多種藥物,難度更甚。

對於創新藥企,在日前舉辦的第16屆上海生物醫藥投融資峰會暨第五屆復旦生物醫藥創新發展論壇上,有多名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無論是罕見病還是其他疾病領域,在當前的大環境下,企業的第一要務是活下去,只要留在牌桌上,未來都有機會。”

藥企如何更好地生存下去?中國建設銀行上海市分行科技金融創新中心總經理董宣忠認爲,“創新藥企應多看技術生命週期、少看資本市場週期,不要因爲資本市場的‘熱’而讓創新創業過於激進,也不要因爲資本市場的‘冷’而倉皇跑路。埋頭做好自己的技術,爲患者提供好的產品,一定會獲得成功。”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公開資料顯示,匯豐銀行此前發佈針對美國及歐洲醫療健康市場投融資交易的分析報告顯示,與2023年相比,2024年生物製藥的投資活動出現了明顯的反彈。2024年上半年,成功上市的Biotech(創新藥企)數量幾乎與2023年全年的數量持平,同時有71筆總計超過52億美元的融資。

就疾病領域而言,腫瘤學和神經學投資飆升,幾筆代謝和自身免疫領域的鉅額交易引起轟動,包括佈局減肥療法的Hercules、開發潛在“first-in-class”的Mirador分別獲得4億美元融資等。但與之相反,今年上半年,罕見/孤兒疾病領域沒有進行首次融資交易。

佈局罕見病領域的企業在二級市場和授權交易方面也顯得步履維艱。例如德國分子診斷和罕見病公司Centogene將因未能維持1500萬美元的最低市值,宣佈從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退市,退市文件在10月25日開始生效。

此外,武田與Wave Life Sciences之前達成的合作開發治療亨廷頓病的研究性反義寡核苷酸WVE-003的交易最早可追溯到2018年2月,武田支付了1.1億美元的預付款和6000萬美元的股權投資,獲得共同開發和商業化各種神經項目的選擇權。至今,武田已向Wave Life Sciences支付了約2.6億美元。

現在,隨着合作取消,Wave重新獲得WVE-003的相關權益,其表示,僅 WVE-003 就代表着一個潛在50億美元的商業機會,近期完成的WVE-003治療亨廷頓氏病的I/II期SELECT-HD臨牀試驗引起了潛在合作伙伴的濃厚興趣,期待監管機構就 WVE-003 在 2024 年底前獲得加速批准的潛在途徑做出反饋。

在上述SEC文件中,Wave並沒有詳細說明武田退出合作的具體原因,這或與跨國藥企自身戰略調整相關。而拉長時間線也不難發現,近兩年來,包括阿斯利康、賽諾菲、艾斯利康、諾華、楊森、艾伯維等跨國藥企也紛紛佈局罕見病藥物治療領域,罕見病領域並不顯得過於“寒冷”。

“特別是在生物醫藥領域的調整週期中,跨國藥企通過收購與合作,快速獲取能夠幫助其加強優勢的新技術與產品,已成爲提升市場競爭力的重要策略之一。如此,對於創新藥企而言,篩選合適的研發管線對企業發展和患者獲益也至關重要,一方面綜合考慮臨牀未滿足的需求,另一方面針對未被滿足的臨牀需求提出解決方案,考慮通過技術平臺提高生產效率或降低成本。”有業內人士表示。

多項難題待解

罕見病,又稱“孤兒病”。根據世衛組織(WHO)定義,罕見病是患病人數佔總人口0.65‰至1‰的疾病或病變。目前,全球罕見病約有7000多種,我國罕見病患者約2000萬人,每年新增患者超過20萬人。

信念醫藥集團研發副總裁吳俠博士在上述行業論壇上指出,“在7000多種罕見病中,僅5%有藥可治。國內鑑定出來有1400多種罕見病,有2000萬罕見病患者被診斷出來,但其實還有大量患者未被診斷,特別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

“調研顯示,在38634名醫務工作者中,近70%的醫務工作者並不瞭解罕見病,在33種罕見病、20804名患者中,誤診率約佔42%。” 吳俠補充,“我國罕見病的治療需求和藥物需求非常大,目前有165種罕見病藥物上市,其中112種藥物被納入醫保,涉及64種罕見病。”

據吳俠總結,罕見病患者面臨着四大困境。第一,無有效藥物的治療,只有對症治療,比如有疼痛就止疼,有感染就抗感染;第二,非常多的治療藥物未在國內上市;第三,治療藥物價格昂貴,患者因病致貧的比例非常高;第四,雖然有藥物納入醫保,但是不同地區保障上限不同,導致藥物落地情況差距很大。診療難、保障難是我國罕見病領域的兩座大山。

從藥物研發,到診療、保障,罕見病領域尚有多座大山需要翻越。近年來,罕見病藥物研發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同時越來越多的創新性療法也進入其中,包括核酸藥物療法以及基因療法等,都爲罕見病治療帶來了新的機會,這也意味着,未來會有更多的創新療法進入到罕見病治療領域。

據吳俠介紹,目前,基因治療是治療罕見病最可靠的方法之一,包括體內和離體基因治療,即針對致病基因進行治療,有望實現一次治療、長期有效。其中,腺相關病毒(AVV)是信念醫藥主要的研發方向,也是全球體內基因治療應用最廣泛的遞送載體。

但在藥物開發過程中,研發和生產成本有待降低、生產效率有待提高。吳俠解釋,“目前AAV基因治療的技術還是單次治療,國際治療費用在300萬美元左右,對於中國患者的可及性較差。”

“藥企的研發動力在哪兒,要從市場要答案,讓企業能夠看到研發帶來的合理回報。”上述業內人士表示,“我國是否有完善的政策法規能夠促進創新藥企的研發積極性,同時有成熟的支付體系能夠保證藥企的合理利潤,除了經濟價值之外,這些藥品最終能否用在患者身上,產生實質的社會價值,這都需要制度進行保障。好的一點是,我國在這些方面都在不斷的努力完善和進步。”

今年8月13日,國家醫保局公佈2024年醫保目錄調整通過初步形式審查的藥品名單中,據不完全統計,進入此次初審目錄的已上市罕見病藥品有47個,除獨家產品外,一些非獨家產品也出現在通過初審的名單內,這進一步拓寬了罕見病用藥的准入範圍。但最終有多少款罕見病藥品進入醫保,仍需拭目以待的同時,共同努力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