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棲地改善 金門鸕鶿數量減少

金門最主要的冬候鳥鸕鶿,目前估計已有近800只來訪。(李金生攝)

金門冬季天空的主角鸕鶿,估計已有近800只來訪,在對岸廈門改善生態環境的競爭下,今年跨海作客數是否會減少?被視爲金廈生態條件觀察指標之一,也成爲臺金兩地鳥友討論的話題。

披着一身亮麗黑羽的冬候鳥鸕鶿,晨曦時分結伴出海捕魚,夕陽餘暉踏浪而歸,「黑衫軍團」生態景觀,一直是金門冬旅的大賣點,每年都吸引大批遊客。

金門國家公園統計,去年1月來訪的鸕鶿高達1萬3054只,寫下歷年來數量最多的紀錄,繽紛熱鬧的景況讓慕名來到的遊客十分雀躍。

但鳥友也注意到鸕鶿有改變棲地的傾向,以去年12月中旬爲觀察點,當時尚有1萬1330只,但今年1月全島統計僅留下5957只,快速下滑的景況有些冷清。

金管處推估原因除金門棲地主要樹種木麻黃,在2016年9月遭遇17級強臺「莫蘭蒂」重創後,林相已較過去稀疏和破碎化外,與對岸廈門連年積極改善棲地環境,金門已不再是金廈一帶鸕鶿「唯一」的夜棲地有關。

金管處指出,廈門地區在2015年之前並無鸕鶿夜棲紀錄,但在改善杏林灣水庫及園林博覽苑周邊棲息環境,並於2017年建設水庫湖心島後,漸漸吸引鸕鶿夜棲。近年杏林灣水庫一帶,均有逾千隻族羣夜棲的紀錄。

大、小金門目前包括慈湖、陵水湖、西湖、菱湖、陽明湖和小太湖已有估約790只鸕鶿來到,未來數月是否會快速增加,將是金、廈生態環境競爭的觀察指標,也是金管處委託臺大丁宗蘇教授執行爲期3年的「金門鸕鶿遷移與生態研究」計劃中,有關環境生態監測的重要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