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農校沙縣小吃產業人才培養有“看頭”

東南網10月2日訊(通訊員 薛辰怡)製作技能、門店運營、外賣培訓……前不久,由沙縣小吃管委會聯合三明市農業學校(以下簡稱三明農校)共同創立沙縣小吃產業學院上海分院正式成立。作爲沙縣區推動“校企合作”建立的第二所域外培訓機構,將針對上海市場特點爲上海區域沙縣小吃業主量身打造培訓體系,爲推動沙縣小吃轉型升級和滬明合作貢獻力量。

人才是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近年來,三明農校緊緊圍繞沙縣小吃這一地方特色富民產業,構建“產-教-區”融合共同體賦能產業發展,探索建立“產-教-區”融合共同體機制,有效提升辦學質量,形成“以產興教、以教促產”產教融合發展格局,爲沙縣小吃產業培養“守信念、懂文化、擅經營”的職業技能人才。

聚焦人才培養抓實培訓服務產業發展

“這個時間要注意,時間一旦煮了太久,餃皮就要爛了。”9月30日,在三明農校烹飪實訓基地,22年食品加工五年專班的學生們正在烹飪專業教師林添雄老師的指導下,學着煮新研發出的產品土豆牛肉餃。

這款水餃是前段時間林添雄去瀋陽參加比賽時,在沙縣芋餃的基礎上,根據當地人的飲食習慣,用土豆開發的一款黃金牛肉餃。在收穫好評後,他又將它引入到課堂教學中。

“經過這幾年的學習,我對自己的烹飪水平很有信心,畢業以後我打算去開一家小吃店。”22年食品加工五年專班的王玉婷分享着未來的規劃。

這是三明農校緊密銜接市場需求,抓實校內人才培訓的一個生動寫照。

爲了讓學生熟練掌握小吃技藝,三明農校定製了一套從理論到實踐的全鏈路培養模式,在第一至第三學年,課程側重於培養學生的烹飪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設置《沙縣小吃故事》等課程,在培訓技藝的同時,傳播沙縣小吃悠久歷史和文化。後兩個學年則採用項目教學法,側重於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通過讓學生們參與到菜單設計,提升學生的營養配餐思維和食材組合能力,提升烹飪水平。

與市場接軌,助力教學創新。三明農校依託“產-教-區”共同體機制,由小吃管委會收集前端市場變化和產業發展信息,並反饋給學校,學校針對目前產業所需,與高職院校聯合開設多個專業,引入當地餐飲優質企業參與專業教學,組織學生到食品加工、電商直播等上下游企業觀摩實踐,幫助學生建立初步職業感知,加大小吃產業儲備人才培養數量。

人才培育的背後,是育人模式的革新。截至目前,學校已累計開展各類海內外沙縣小吃培訓658期,輸送2.7萬餘名技術技能人才,爲小吃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聚焦產教融合以校企合作賦能產業振興

“今天我們來學習這道金湯魚粉,大家在門店也可以換成肥牛、魚丸都可以。”

“出餐大家一定要用托盤,筷子要放在乾淨的紙巾上墊着,平時注意這幾個小細節就能讓顧客對店鋪加分。”

“外賣現在也是我們門店的一個重要賽道,單品可以少一點,但是要注重包材。”

近日,沙縣小吃技能人才綜合素質培訓班在三明農校沙縣小吃產業學院圓滿結束。幾天的時間裡,40多名小吃業主接受了從產品製作、經營管理、外賣營銷等各方面的培訓,進一步提升門店經營水平。

活動還邀請沙陽食品、廚神、山耕源等小吃食品企業到培訓現場開展產品品鑑和推介活動,通過購銷雙方面對面交流,幫助當地食品企業和小吃業主精準對接,助力小吃產業“三產”融合。

“做了這麼多年小吃,以爲自己啥都會,經過學習才發現,要做好一家店涉及方方面面,這次學了幾道新品,準備回去就給它上架一下。”談及培訓,在江蘇連雲港開店的朱先生表示收穫滿滿。

這樣的培訓,是三明農校以“產”爲引領,構建緊密銜接產業需求人才培育的一個常態化舉措。

近年來,三明農校依託“烹飪實訓(培訓)基地”“沙縣小吃產業學院”等平臺優勢,實施“訂單式”“菜單式”課程,培訓內容可跟隨市場需求和學員個性化需求靈活設置,開設針對小吃製作、菜品升級、連鎖化經營等各類班型,解決課程與產業銜接不緊的問題。

另一方面,學校攜手多家小吃優質企業,實施校企協同培育。企業結合業務範圍爲學員提供實踐指導和經營支持,讓學員能夠實現全過程門店實景式、全真體驗方式教學,實現學員素質提升與產業經營兩不誤。同時,學校教師團隊還以技術顧問身份,爲當地食品及餐飲企業在工藝改良、菜品創新等方面予以指導,助力企業創新轉型。

“產-教-區”融合,打造產業人才強磁場。截至目前,學校累計輸送小吃產業相關技術技能人才2.7萬餘名,70%以上學員自主創業,優秀學員足跡遍佈法國、西班牙、美國、日本、印尼等國家和地區,爲沙縣小吃這一特色富民產業轉型升級貢獻職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