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江南寫新篇

賀蘭山擋住了騰格裡沙漠,黃河水滋潤了銀川平原,獨特的風土環境讓寧夏有了“塞上江南”的美譽。8月8日至13日,“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主題採訪活動在寧夏展開,本報記者跟隨採訪團深入寧夏各地,見證各族人民共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圖景。

強化團結意識

走進銀川市金鳳區頤和城府社區公園,每隔10多米立有一塊民族團結宣傳牌,記載着張騫出使西域、文成公主進藏等中華民族交融團結的歷史故事。

銀川市金鳳區黃河東路街道頤和城府社區成立於2012年,轄區居民中有回族、維吾爾族、滿族、東鄉族、蒙古族在內的少數民族共1246戶3986人,佔總人口的39.8%。頤和城府社區黨委副書記騰婉露介紹,社區通過建設“石榴籽民族團結主題公園”“石榴籽愛心服務站”,營造了多民族羣衆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區環境,2023年被評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單位。

寧夏連續40年舉辦“民族團結進步月”等活動,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促進各族羣衆同村莊共小組、同社區共單元、同學校共班級、同機關共單位、同車間共班組,民族團結意識不斷強化。

8月12日,吳忠市利通區勝利鎮上橋社區迎來第20個社區鄰居節。各族羣衆圍桌而坐,欣賞音樂、舞蹈、雜技等精彩節目,品嚐由居民拿手菜等組成的“家宴”,整個社區洋溢着歡樂祥和的氣氛。

如今,寧夏已率先在全國實現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市縣兩級全覆蓋。今年5月,寧夏對加快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區作出全面部署,要打造一批民族團結社區,培養一批民族團結模範人物。

夯實團結之基

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寧夏統籌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切實提高各族人民羣衆的獲得感。

平羅縣立足特色優勢推動種子產業發展。石嘴山市委副書記、平羅縣委書記宋世文介紹,如今平羅縣擁有制種面積8萬畝、90餘個品種、22個制種企業,年產種子2100多萬公斤,總產值4.2億元。

騰格裡沙漠金色沙丘連綿起伏,綠樹簇擁的大型數據中心格外顯眼。中衛市數據局副局長馬振鈞告訴記者,中衛先後獲批國家(中衛)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和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目前,中衛市擁有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16個。

寧夏回族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數據局局長麥欣甫表示,寧夏傾力打造西部數谷,目前標準機架數量比2022年增長186%,智算算卡達到8萬多張,算力質效指數位居全國第四、西部第一,數字經濟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5%。

守護生態屏障

白芨灘、高沙窩、一碗泉……寧夏的地名滿含着百姓對水的渴盼。寧夏是荒漠化防治和“三北”工程建設的主戰場,也是生態脆弱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民族地區“三區”高度耦合的省區。寧夏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推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毛烏素沙漠西南邊緣的白芨灘防沙林場,防風固沙的草方格在沙丘上綿延,格子里長出駱駝刺、檸條、沙柳等沙生植物,遠方可見一道喬木林構成的防沙線。“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國家治沙勞動模範、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原局長王有德介紹:“白芨灘林場一代代造林人累計完成治沙造林68萬畝,生生將沙漠從引黃灌區邊緣推後了20公里!”

站在銀河灣溼地公園的黃河岸邊,銀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學鋒介紹,公園面積8000餘畝,是在退耕還溼的基礎上建立的,如今溼地生態恢復與保護初見成效,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8種、自治區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8種。

據瞭解,黃河“幾字彎”寧夏攻堅戰穩步推進,截至目前,營造林203萬畝,草原生態修復29萬畝,保護修復溼地21萬畝,工程治沙13萬畝,光伏治沙14萬畝。 (經濟日報記者 劉 亮 楊開新 拓兆兵 張 曉)